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人文浙大

《抓娃娃》里的亲子心理,有多少“为你好”?

发布日期:2024-8-27

如何划清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由与教育的边界?从密集教养到过度教养家长该如何有效地养育孩子?

今年的暑期档电影《抓娃娃》火了望子成龙的父亲马成钢因大儿子没有成长成材决定穷养小儿子马继业夫妻俩伪造破败的生活条件希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又邀请一整个专业团队扮演儿子生活里的贫穷邻居暗中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电影的最后小儿子识破了父母的骗局发现生活被处处安排、监视的他最终勇敢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电影中父亲马成钢对儿子马继业密集教养甚至过度教养的养育模式更引起了许多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与思考为此,我们邀请到了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洪佩佩老师让我们来听听她有关密集教养和过度教养的想法

父母眼中的为你好

一项调研了36个国家/地区父母对于理想父母信念的研究发现,东亚父母普遍认为以子女为中心是理想父母的首要品质。

为你好的出发点使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采取密集教养的养育方式。

 

密集教养是什么?

密集教养指的是父母以孩子为中心,投入大量时间、金钱、情感和劳动的一种养育方式。它的底层逻辑是,父母的投入和参与越多,孩子将发展得越好。

传统的教养研究的确表明,父母参与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期望越高,子女在学业表现和职业适应上越出色。

洪佩佩老师也分享了自己近期亲身经历的、来自密集教养文化的冲击:

当来家访的新初中班主任得知我没有为孩子在暑假安排补习班时,她发出三连问: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健康和快乐吗?你对孩子是放养吗?平时陪伴孩子时间多吗?这些问题背后传达的意思很明显:她觉得我对孩子的期望不高,对孩子过于放养,对孩子的学业投入不够。

在班主任口中,洪佩佩得知多数家庭都为孩子安排了暑期补习,而邻居们的举动,更是让她感受到了家长们在密集教养下的压力:一位邻居妈妈不仅让孩子在小学毕业时就提前学到了初二课程,串门时还顺道为别家娃打一打鸡血;另一位邻居妈妈每月花费近万元在孩子的兴趣班和补习班上,同时内疚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我身边也有好几位爸爸密集卷入孩子的学业和培养,孩子最后考上杭州顶尖高中的例子。

 

为你好不是真的为你好?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当父母过度参与、期望过高时,对子女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抓娃娃》影片中,父母像一架直升机时刻盘旋于孩子上方,全方位地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就俯冲下来帮孩子扫清障碍。这种父母过度参与子女生活的教养方式,叫做过度教养,也叫直升机教养。

尽管电影用了戏剧夸张手法,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过度教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中国青年报一项对1875名成年子女的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表示父母对自己管束多,12.1%报告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很多,依然和小时候一样什么都管。

在一项过度教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洪佩佩对1000多名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深度访谈了60多名来自高度过度教养家庭中的大学生。有的家长帮孩子选专业、联系导师,甚至帮孩子决定参加哪一个社团;有的妈妈要求孩子把一日三餐的照片准时发给她,怕孩子生活作息不规律;有的爸爸在得知女儿恋爱后时不时打电话突击查岗。

 

尽管出发点是为你好,过度教养却与青少年和青年对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力感的发展需求相悖,因此可能阻碍甚至危害他们的健康发展。

洪佩佩团队对青少年家庭的追踪研究表明,过度教养不仅没有预测更好的学业表现,反而预测更多的学业倦怠;过度教养的负面影响还延续到子女步入职场后,如更高程度的择业困难,进入职场一年半后更低的职业满意度和更少的职涯成功。

洪佩佩与合作者通过对已发表的74项过度教养研究的系统综述得出结论:过度教养与18-26岁青年的情绪/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及社会适应问题有关,可能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加剧的因素之一。

 

为你好的父母也不快乐?

《抓娃娃》影片结尾,父亲向知晓真相后离去的儿子背影喊道:你以为是我们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身处密集教养文化,看似父母束缚了孩子,但实际上父母也被一双无形的手操控,受困于优绩主义、父母决定论和社会对父职母职前所未有的高期望。

 

但在很大程度上,子女的个人特质会与父母教养方式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子女的发展结果。

比如近期洪佩佩与何洁教授合作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父母密集教养行为(如管得多)对抑制气质(即害羞)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有负面影响,而对害羞程度低的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则有积极影响。这表明,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子女特质的匹配程度可能比单一的父母教养方式或子女特质更强有力地影响子女的发展。

如果父母是为了减轻密集教养文化带来的养育焦虑而过度教养,那采取过度教养的父母会不会因此降低焦虑,变得更快乐?

研究得到了相反的答案:过度教养的父母可能更不快乐。

迄今洪佩佩团队采集的亲子问卷追踪和周记报告数据显示,过度教养程度越高的父母,之后的养育压力更大、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而且影响到他们家庭以外的工作、生活。这似乎印证了电影结尾父亲的那句悲鸣:过度教养也操控了父母的人生。

 

自测:你为孩子提供自主性支持了吗?

那么,什么才是适当的教养方式呢?养育过不过度到底是谁说了算呢?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同一教养行为的感知和评价存在极大差异。我们常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父母往往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是恰当的、积极的,而孩子则更倾向于认为父母过度干预,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评价更消极。未来,洪佩佩团队的研究将以过度教养为切入口,进一步揭示这种亲子感知差异的内在机制,帮助家长们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教养方式。

最后,有一种教养方式被普遍证实有效、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和各方面发展——自主性支持的教养方式。作为家长的你,可以让孩子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如果平均分超过6分,则恭喜你,您的孩子很认可您为TA提供了自主性支持。

 

请回想最近12个月爸爸/妈妈与你的互动,指出下列各项陈述多大程度上与他/她的行为符合。1=非常不符合 2=不符合  3=有点不符合  4=中立 5=有点符合  6=符合  7=非常符合

1. 爸爸/妈妈给我很多机会,让我自己做主做什么。2. 当爸爸/妈妈要求我做某事时,他/她会解释为什么。3. 当爸爸/妈妈做与我有关的重要决定时,他/她会重视我的观点。4. 爸爸/妈妈拒绝接受我只想过得开心,而不想努力成为最好的。(反向计分题)5. 爸爸/妈妈鼓励我做自己。6. 当我不被爸爸/妈妈允许做某事时,我通常知道为什么。7. 爸爸/妈妈认为,要想成功,我就必须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做到最好。(反向计分题)8. 在一定范围内,爸爸/妈妈允许我自由选择做什么。9. 爸爸/妈妈能设身处地理解我的感受。10. 爸爸/妈妈希望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做出选择,而不用管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是什么。11. 爸爸/妈妈对我的想法和感受的态度很开明,即使我的想法和感受与他/她不同。12. 为了让爸爸/妈妈为我自豪,我必须做到最好。(反向计分题)13. 爸爸/妈妈确保我明白他们为什么禁止我做某些事。14. 爸爸/妈妈坚持要我永远比别人优秀。(反向计分题)15. 当我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某些事必须做或不能做时,他/她会充分地解释给我听。16. 当我与父母有不同意见时,爸爸/妈妈会倾听我的意见和看法。注:反向计分题实际获得的分数=7-孩子为您打的分

 

学科名片——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心理学系之一,其前身为我国工业心理学创始人陈立教授于1980年创立的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目前拥有应用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我国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也是心理学领域最早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已成为我国心理学领域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由洪佩佩特聘副研究员领衔的教养与文化实验室(Parenting in Culture Lab从事家庭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实验室强调多元文化和多学科视角,聚焦家庭过程和青年/青少年发展研究,致力于提升个体和家庭福祉。正如我们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实验室的研究旨在回答: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关系如何促进家庭成员个体的发展与兴盛;个体的发展与兴盛又如何反哺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关系与个体发展的螺旋上升式双向促进,达到共同兴盛。

参考文献Barger, M. M., Kim, E. M., Kuncel, N. R., & Pomerantz, E. M. (2019).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5(9), 855-890.Ching, B. H. H., Li, X. F., & Chen, T. T. (2023). Longitudinal Links between parental failure mindsets, 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fixed mindset of intelligence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52(10), 2196-2213.Cui, M., Hong, P., & Jiao, C. (2022). Overparenting and emerging adult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Emerging Adulthood, 10 (5), 1076-1094. Doepke, M., & Zilibotti, F. (2019).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Gu, X. (2021). Parenting for success: The value of children and intensive parenting in post-reform China.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4(2), 555–581.Hays, S. (199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motherh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Hong, P., & Cui, M. (2023). Overparent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emerging adult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amily Relations,72(5), 2852-2868.Hong, P., & Cui, M. (2024). Discrepancies in parent-adolescent educational and career expectations and overparen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1(2), 435-457.Hou, Y., Benner, A. D., Kim, S. Y., Chen, S., Spitz, S., Shi, Y., & Beretvas, T. (2020). Discordance in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reports of parenting: A meta-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view. American Psychologist, 75(3), 329–348.Lin, G. X., Mikolajczak, M., Keller, H., Akgun, E., Arikan, G., Aunola, K., ... & Roskam, I. (2023). Parenting culture (s): Ideal-parent beliefs across 37 countri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54(1), 4–24.McCurdy, A. L., Williams, K. N., Lee, G. Y., Benito‐Gomez, M., & Fletcher, A. C. (2020). Measurement of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concerns and development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12(3), 382-397.Murayama, K., Pekrun, R., Suzuki, M., Marsh, H. W., & Lichtenfeld, S. (2016). Don’t aim too high for your kids: Parental overaspiration undermines students’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1(5), 766-779.Padilla-Walker, L. M., & Nelson, L. J. (2012). Black hawk down?: Establishing helicopter parenting as a distinct construct from other forms of parental control during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5(5), 1177-1190.Vasquez, A. C., Patall, E. A., Fong, C. J., Corrigan, A. S., & Pine, L. (2016). Parent autonomy suppor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8, 605-644.Zhou, N., Cao, H., Wang, S., Li, X., & Liang, Y. (2024). Parental career expectation predicts adolescent career development through career-related parenting practice: Transactional dynamics across high school year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32(1), 125-141.阎云翔, & 杨雯琦. (2017). 社会自我主义: 中国式亲密关系中国北方农村的代际亲密关系与下行式家庭主义探索与争鸣, (7), 4-15.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