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人文浙大

每组至少喝够半斤茶,才能学透这门课程

发布日期:2024-8-26

茶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一条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茶,也是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程《茶文化与茶健康》的主角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与王岳飞、徐平、郭昊蔚课程团队的《茶文化与茶健康》斩获新农科副高组一等奖这也是大赛创办以来浙江省高校教师团队第一次在新农科赛道荣获最高荣誉

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一体圈粉无数、屡屡破圈选课时一号难摇让我们走进这杯香茗背后的万千学问去一探究竟吧

01你能想得到的茶在这门课上都能品到

一斤五六千的高品质龙井、珍藏多年的普洱、香气四溢的奶茶、可饮可食的抹茶……只要你能想得到的茶,在这门课上都能品到。

一学期课程结束,每组至少要喝够半斤茶,不然这课程就学得不到位。周继红说。边品边学,在这堂课上,你可以知道茶的历史变迁、品种分类、鉴别技巧、制作工艺、储存方法等等。

在《茶文化与茶健康》的课堂上,更有妙趣横生的实践体验:实地观茶,免费品茶,制作茶点,切磋茶艺……不时还能获得老师准备茶爽含片、茶面膜、茶香眼罩等茶产品礼物,在沉浸式体验茶文化的同时,感受茶科技的力量,并将茶健康的理念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这门课程常常一座难求,我很开心能选上!

医学院2023级本科生刁闻言正是从选课中杀出重围的幸运儿,他说:这门课程让我能够在纷繁的学习生活中有机会静下心来,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真切地体悟到茶文化的魅力。

怎么上好一堂课?怎么让茶小白变成茶行家

周继红和课程团队,一直思考如何让技术赋能。

我们设计了课程知识图谱,并与拓展资源链接二维码一同融入教材,通过建立可视化知识体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周继红指着最新出版的教材说。

面对学生们激增的答疑和学习需求,团队还引入AI技术来辅助教学,同学们可以使用智慧树在线课程平台的智能教学助手“AI大明白进行智能问答,并能通过智能搜索匹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习题库。

交互式解决问题,拓展科学前沿知识,提供即时的帮助……技术赋能给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02浙大门口短短600米的街上为何开了8家奶茶店?

机器人能否代替茶艺师?

喝茶与喝咖啡的提神醒脑作用有什么区别?

点茶能打出泡沫是因为有什么成分?

在这堂课上,80%以上的学生来自非农学科。为此,各类奇思妙想的问题,围绕茶的主题,纷至沓来。

周继红说:教书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帮助学生答疑的过程中,他们的问题也常常能够启迪我。我一直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是比老师强的。

为此,在课程设计中,周继红将学科交叉作为新农科的突破口,引导同学们去认真思考生活中的茶现象,让各个专业都来赋能茶的传播。

学校门口短短600米一条街,为何开了8家奶茶店?一位同学上完课后,对这个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于是周继红就引导同学们从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跨学科的思维来分析,去探寻新茶饮如何风靡青年一代。

课程中还会组织当不同专业遇上茶的研讨,同样是针对不同颜色的茶汤,有同学会联想到不同季节进而设计二十四节气茶的礼盒包装,也有同学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对这些不同等级茶叶的快速识别。

新时代的农科人才,不拘泥于农学专业,也可以是来自文理工医,大家最终解决的是农业的传承问题,或者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问题。周继红说,同时,+X’的学习也可以助力他们的专业深度学习。

茶像颗种子一样,在不同专业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启迪着多学科智慧,展现着新农人风貌。

这么一来,课程不断破圈

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让课程常青

其背后离不开周继红以及课程团队持之以恒地设计和打磨。

一堂45分钟的课程,是数万字的备课笔记的浓缩精华。持续保持课件更新的频率,及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择优吸纳往期学生的成果,以茶会友架起中外学生沟通的桥梁。

周继红和团队把课程设计得更加年轻态,通过进阶式的实践技能教学,不断保持新鲜感,从一种茶具的使用方法,到一整套茶席的设计布置,从新茶饮调制和中式茶点制作,到胶囊泡茶机和手工冲泡的人机大战”……

我一直对茶文化很感兴趣,希望以自己设计专业背景给茶文化二次创新。课程学生、2019级艺术与考古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郭梦妍毕业后公派留学,期间探索制作了茶基底生物皮革,并以东方美人茶为灵感设计了未来生态服饰,我想成为一位中华文化传播者,给其他国家民族的老师同学普及中国茶文化。

03让更多人把茶杯端起来

讲好这门课,并非一朝一夕,是课程组23年来的传承和沉淀。

在负责人王岳飞教授的带领下,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线上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累计点击量近3000万,主编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省十四五新农科重点教材等,展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从2010年本科入校至今,伴随着这个课程的发展一路成长。从本科到博士,从博士后到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是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土生土长的青年教师。从课程学生、课程助教,再到主讲老师,14年,见证了《茶文化与茶健康》这门课程的传承和迭代,也见证了这位青年教师在浙大的成长与蜕变。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这也是课程团队一直以来秉持的教育理念。

育人,不光光是一门课,它也是系统工程。课程团队不仅重视学生的培养,也注重团队内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和展示平台。中国茶学大有可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茶学专业人才队伍中来,促进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王岳飞教授期盼道。

每年暑假,这个课程团队都会走进茶山,让青年教师和学生亲身体验茶农的辛勤与智慧,在田间地头感受这片绿色脉动中的家国情怀,也通过光伏茶园、数字茶厂、茶叶深加工等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为什么要上好这门课?

因为茶的背后,是一个产业的发展,事关茶农的生计。大家既要交叉研究,发展茶产业,也要普及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茶,养成喝茶的习惯。当人们把茶杯端起来,可能在另一边的茶农们的生活就更美好了。

周继红说:未来我将进一步以农为本培养交叉性人才,积极传播中国茶文化、茶科技和茶健康,讲好新时代的中国茶故事。

TEA CULTURE以茶为媒这堂课知往鉴今又联通世界

为源远流长、与日俱新的茶文化传授与传播点赞!

来源: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