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风”“风流蕴藉”
“温文尔雅”“当代的士大夫”
这些都是同学们
对这位谦谦君子的真实心声
他,躬耕讲台四十载
教书育人,一片丹心
也紧跟时代脉搏
勇于开拓,守正创新
他,让古典文学照进现实
讲述古老文明崭新的声音
发掘“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展现中华文明璀璨星河
雏鹰领航,他接续传承火种
科研赋能,他承接国家重大课题
他就是文学院的胡可先教授
曾获评浙江大学
“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
在三尺讲台上
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
传递向上向善的人生价值观
千年诗韵如何讲出新故事
在全校通识核心课程
《唐诗经典研读》中
胡可先用科研反哺教学
倾注心血,内容为王
在经典诗歌中深入浅出道新意
让不同专业的同学从读与写中
共同探寻文化的优雅
李杜之壮阔,乐天之革新
高适之忠勇,韩愈之奋斗
大唐的百态齐聚在这方教室之中
带学生沉浸式体验
用诗词与先贤对话
用心品味千古诗情
Q1
对青年学生来说,古典文学可能较为艰深,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唐诗“活起来”的?
首先,在备课时我会精选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名篇。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解读中针对性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些鲜为人知的知识,不仅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又能让听者有所收获。
其次,在讲解诗歌本身之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入方式来展现诗歌这一文学载体的魅力。例如,从唐代的首饰出发,探索唐诗世界中的思想情感,将个体细腻的内心感受与家国宏大的情怀志向联系起来,展现历史长河的浩荡波澜。
Q2
您是如何打破传统你讲我听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讲、理解、化用,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学期我都会安排2节讨论课,通过小组团队合作,读诗、写诗、评诗、辩诗甚至演诗的方式,促进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写作结构与规范的掌握。在每学期课程结束之时,我还会和助教一起,组织生生互评、师生评价,并亲自参与其中,最终挑选出20余篇诗歌展示在文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以激励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为佳作提供展示的平台。将诗歌由浅入深,讲细讲真,由诗见世,知人论世,让学生体验唐诗课堂真正的魅力所在。
科研教学如何打破旧思维
有魅力的文化课堂
不只局限于教室
胡可先承担着从本科、硕士
到博士的课程教学工作
坚持“教”“研”相长,言传身教
在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招标项目的引导下
胡可先团队的足迹
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
从新疆旷野,到西安碑林
在浩瀚的文献库中检索记录
顶着灼灼天光丈量昔日繁华
他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是他一生的追索
在崭新的数据时代
花甲之年的胡可先
更是冲在时代前列
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
将自己和团队的研究成果
汇聚于mooc平台
给热爱的同学以更多可能性
也将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
承担传统文化学者的社会责任
Q3
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与本科生的培养有什么不同吗?
对于本科学生,我更多做的是言传,传授所学知识。而对于研究生,更多的则是身教,引导学生找到研究方向。比如我会带领研究生团队“走出去”,实地考察学习。有些知识只有到了当地,才能切实体会到文学瑰宝诞生的时代环境。更不论很多实物资料和未经公布的第一手资料只有亲自探寻才能发掘其中的文化要义,唤起心灵的感悟。在培养研究生时,我更关注对他们思维的培养。比如我们曾远赴西安碑林,探寻深窟地下室的墓志库,希望学生能从中寻到灵感、拓展思维。
Q4
您是如何用好互联网力量,做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
学生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度都有所差别,为了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能按需吸纳更多知识,我们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知识的延伸。比如在慕课平台上,我们发布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在历史现场的图文资料,也有相关的科研文献,便于有精力和兴趣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而这些是无法在课堂内完成的。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相融合,更好的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给青年教师的宝贵经验
坚持以治学为本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又始终育人
传授知识,弘扬文化
胡可先总结自身经验
希望能为青年教师指引航向
胡可先认为
在授课过程中
应当打磨课程内容
打造创新互动课堂
关注学生素质培育
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胡可先在浙江大学教师节表彰大会发言
Q5
您如何强化对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塑造?
在授课内容选择中,我会借助历史上那些鲜活的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中诗人的生活、成长经历、时代背景,通过一个个故事铺陈展开,让学生沉浸式感受高适、岑参为国奉献的壮志、孟浩然热爱自然山水的豁达、白居易的革新精神、韩愈的奋斗不息……我曾经专门讲授过“杜甫的家世、家学与家风专题”。世人都知道他忧国忧民的诗句,却鲜少有人关注他的家庭。当学生了解“杜甫家学”以后,“杜甫”不再是一个单薄的名字,而成为一个丰满鲜活的形象,让学生对他的家国情怀有更深的体悟,亦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Q6
青年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打造精彩的课程?
我始终认为“内容为王,研究型大学的讲课必须有深度,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无论有多少辅助教学的技术方法,一门课程的核心是教学的内容。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是一眼泉。所以学期开始前,我都会反复打磨自己的讲稿,为每一堂课设好具有指向性的专题,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其价值,只有这样才会对同学们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此外青年教师想要打造一门好课,应该具有自己风格特色,而非人云亦云。将自己的科研融入课程,并以此为中心展开带有自身思考的解析。比如对于《唐诗经典研读》这门课程,我从省试诗、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不同专题入手,带领同学理解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最终引导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歌。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孙冲亚
在刚成为一名讲师时
曾对如何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充满疑惑
在与导师胡可先的交流中
感悟从胡可先的身上学习到
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常自我反思
既要有孜孜不倦的求知心
同时也要养成平易近人的亲和感
慎独始终的自律力
方能在学术之路上
不断探索新领域
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韵律典雅 盛世风华
轻叩诗词的大门
他为学生拨开迷雾
文人风骨 将士忠勇
每一节课 都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
他糅合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在儒雅的谈吐中
蕴藏丰厚文化底蕴与科研成果
学有所长、育人育心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这是胡可先一直以来的坚守
更是对青年教师的殷切嘱托
以灯传灯,心灯不灭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接班人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