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初心不改
一所持续攀登科研顶峰的高等学府,一座匠心锤炼剑瓷品质的文化名城——两条看似在不同轨道上各自闪耀的平行线,却早已在八十多年前埋下深厚羁绊。迈向和平年代的灿烂前程,难以忘却战火纷飞中患难与共的峥嵘岁月,和那从未沉寂、历久弥新的深厚情谊。浙大与龙泉的故事,曾经并将持续激励着更多人为之续写……
01
患难相识 此情绵绵
1939年的那场烽火中,踏上“文军长征”西迁之路的浙江大学来到龙泉避难。彼时,在高等学府纷纷内迁办学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名叫芳野的小村庄护住了一代前线学子的求学之梦。几座木楼房,盏盏桐油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自此创立,在高山乡屋中一扎根便是七年。
在这战火纷飞的七年中,芳野之上竟荟萃着三十多位中国学界泰斗,他们化作国家栋梁的启明之灯,映照出千余名学子的拳拳报国之心。荒山野谷,学生们秉承着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在破败的书桌前刻苦攻读;城乡各地,浙大人实践着“读书不忘报国”的革命理念,奔赴在宣传抗日的第一线。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未来会从这里走出一位位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建设人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宁波大学首任校长朱兆祥、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杨忠道……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撷取了源于浙大与龙泉的理想之光,闪耀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
历经八年流亡办学后,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杭州校舍重新改为校本舍。1945年深秋,在竺老校长亲临主持的杭州开学典礼上,到场的一百多名学生皆为率先复员回杭的龙泉分校学子。龙泉办学的岁月,铭刻了浙大师生兴学图治、铸魂育人的奋斗历程,守护了西迁烽火下中华文脉、高等教育的薪火相传;浙大这所学府的扎根,也让龙泉变得满目葱茏、精神抖擞,在这片热忱的土地上竖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02
饮水思源 携手共进
岁月更迭,浙江大学弦歌不辍,以奋发有为的姿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文润龙泉坚守匠心,以千年剑瓷的臻致品质擦亮城市名片。沧桑巨变,当初危难之时伸出的手仍紧紧相握,浙江大学与龙泉人民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在和平发展的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
饮水思情深,在龙泉这一精神家园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浙大智慧、浙大元素与浙大担当。当年,一座乡间大屋庇护了战火纷飞中浙大的多个学院;如今,龙泉浙大中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龙泉分院与浙江大学龙泉科创中心在和平年代拔地而起。当年,淳朴的龙泉民风孕育了千余名走向为国奉献远方的专家学者;如今,市校合作的方针政策孵化了龙泉与浙江大学各类合作项目近六百个,吸引了省内外近百家科研院校所与龙泉市达成合作关系。当年,艰苦卓绝的求学条件锤炼了一批又一批浙大人的精神品格;如今,浙大对龙泉的合作帮扶已然实现领域一二三产全覆盖、范围城乡全覆盖,高质量书写创新实践“两山理念”的龙泉新篇章。
八十余年过去,浙大与龙泉之间的情意从未沉寂。“求是创新”的浙大校训遇到“极致匠心”的龙泉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合作硕果,持续滋补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市校合作因此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大范围。
03
重踏故土 沉潜数载
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龙泉曾不遗余力地为杭州本校保障了源源不断的战时生源,也正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一批又一批浙大人重走西迁之路,回到龙泉汲取隔代的养分,并用自己的“长板”补齐龙泉的“短板”。
今年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熊树生下派到龙泉市帮扶汽车空调产业发展的第14年,扎根十四个年头,振兴一个产业。如今,龙泉已然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占全市工业产值的近五成。但谁也想不到,当熊树生刚来到龙泉时,这里的大部分企业还是作坊式,以手工生产汽车空调维修件。
面对条件落后的发展环境,他说:“苦点,累点没关系,但要为龙泉企业自主创新贡献一份力量!”当平台建设被频频质疑时,他说:“我们山里人很淳朴,只要给点阳光支持,我们就灿烂,一定把事情办好!”如今,在熊树生教授的不懈牵引下,龙泉汽车空调产业正在一步一脚印地朝着“单项世界冠军”的目标进发。而他与龙泉的故事,正是浙大与龙泉深厚情缘的最美缩影。
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蔬菜首席专家汪炳良,戴草帽、穿汗衫,守着龙泉的青山绿水种成一片金山银山,是当之无愧的点土成“金”带头人。食用菌首席专家陈再鸣,在实现一“菇”独秀到百“菌”齐放的路上永不止步,是名副其实的“大山土地公”。扎根屏南17年的省级科技特派员舒妙安,曾走遍镇上的每个村庄,致力于将龙泉打造为“中国棘胸蛙之乡”……
赓续前行
薪火相传,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传承“文军长征”的西迁精神,踏上剑瓷之都的热土。一年又一年,“青知计划”“弘毅计划”等社会实践项目助力一批批有志扎根基层的浙大学子走进龙泉各个乡镇,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树立为民奉献的远大理想。多个学院组织同学积极发挥专业特长,以真心助力乡村振兴。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用文字和影像记录青瓷宝剑的传承故事,在第四届世界青瓷大会上向世界讲述龙泉非遗文化;农学院聚焦龙泉市生态农业产业调研,为其发展现代农业与特色经济建言献策;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社会实践与理论宣讲方式,以直播的形式为更多观众呈现有风景的思政课;能源工程学院利用先进科技带动龙泉市支柱产业汽车空调转型升级……百余名学子在青春励行中筑牢信仰,为新时代龙泉形象的刻画与传播贡献着青春力量。
浙江大学赴龙泉社会实践团队
如今,龙泉这座曾庚续浙大文脉的精神家园,依然遍布着浙大师生穿梭车间、躬耕乡野、扎根基层的身影,诠释着浙大师生与龙泉人民历久弥新的深情厚谊。传承求是精神,接续龙泉情怀,共谋市校合作,我们仍在路上。
来源:浙江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