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双创育人成效,校团委联动各院系推出“蒲公英·双创工作汇”专项策划,邀请各单位围绕学生双创特色工作,分享交流经验做法。
本期,我们邀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来一同感受“计算机”与“双创”的汇聚。
工作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秉持“人为本,和为贵,变则通”的文化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创工作,依托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友创客等资源上的强大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发展为支撑,聚焦“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与互联网技术大融合的趋势,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获评第一批浙江大学院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力支持“科技设计创新创业实验室”“智能计算创新创业实验室(ICElab)”等2个校院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聘任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40余人,培育上百个学生科创团队,近三年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科创竞赛中,斩获国家级金奖4项、银奖2项,省级金奖12项、银奖17项。
1
科创工作团队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双创教育研讨交流会
长期以来,计算机学院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由分管副院长巫英才和党委副书记陈璞任中心主任,专业教师任执行主任或副主任,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专职团干任副主任或中心联络员,学院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立学院学生科创中心,聘请多位兼职辅导员、学生兼职团干部等学生骨干担任团队成员,发挥青年团员力量,充分实现学院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助力作用。
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现场计算机学院师生合影
同时,学院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邀请校内资深教授和校外优秀校友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科创团队提供专业指导。学院老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三年来,学院张克俊、陈建海、纪守领、章方铭、韩熠宗等5位老师获评“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
2
科创工作做法
1
发挥学科优势,专创融合,以研促创,
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
计算机学院下设5个系、4个研究所、3个中心,拥有4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4个一级学科以及与一级学科体量相当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科研基础雄厚,为开展学生科创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源。学院学生科创工作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引导学优则创,以实验室科研成果和学生原创项目为基础,建立师生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营造开放式体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2
强化资源联动,科创驱动,以赛促创,
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学院借助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萧山研究院)、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设计人才企业库等资源,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坚持以赛促创,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强化竞赛育人功能,广泛宣传发动学生参赛。带领学生开展双创讲堂、创客沙龙、企业走访和项目路演等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用互联网技术为广大浙大系创新创业团队赋能,打造科创竞赛全过程高质量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3
涵养创新生态,智创未来,交叉赋能,
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
学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实践”教育模式,拓展杭州市灵隐街道、陕西省千阳县、中科院计算所等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以更广阔的视角观察社会创新、提升创业素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专业知识、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多元的创业素质的高科技产业创业型人才。助推产创融合,帮助学生科创项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开启深层次交流合作,每年培育十余个“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孵化项目成果落地,以互联网技术、计算科学助推形成“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开环体系。
创新创业大讲堂、院企合作、“数治”计划政务实习
3
科创工作成绩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科创工作围绕“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目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浪潮,开展基于创新驱动、技术支撑、战略引领的创业实践,在各类科创竞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近三年,学院学生科创项目获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青年芯片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冠军等国家级奖项55项,省部级奖项38项。
4
团干工作经验分享
以学科优势为滋养,专创融合,以研促创;
以种子培育为抓手,科创驱动,以赛促创;
以生态涵养为目标,智创未来,凝力共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 章懿颖
来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