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过后,暑热渐退
正适合捧一本书,静静品读
浙江大学 芮阳佳:
读《阁楼上的疯女人》
无论是从文学作品中,还是从现实生活里,文学女性都受到了来自父权制的抑制性力量。因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身份的,它实际上还会生产道德意义,甚或生产生理身份。女性不仅被拒绝拥有作者权,她们还是男性权威施加的对象。
究竟是谁在握着笔?我们的文化存在将文学中的作者身份与父权制的权威混为一谈的历史性错误。男性创造出来的主要产品是女人这一论断,拥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体现出父权制特征的神话都是把女性定义为被男性创造、来自男性和为了男性而存在的,她们是男性思想、肋骨和创造才能的衍生物。男性文本不断复述着有关文学的父性特征的比喻,认为“女性的美德是男性最伟大的创造”。
有关文学的父性特征的比喻的最后一个自相矛盾之处在于,男性作者以同样的方式既创造了又囚禁了他虚构出来的人物形象,他既赋予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以生命,又剥夺了她们的主体性,剥夺了她们独立言说的能力,迫使她们沉默。
西南交通大学 李灵珊:
读《中国哲学简史》
在看完最后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我感叹着合上了最后的一页。冯友兰先生用一句平淡的话来结束本书,我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深刻地指出了人的一生:我们吵吵嚷嚷喧喧闹闹地过完我们的一生,然后长久归于地底的沉默。
当然这句话也许没有那么深沉,是我过度解读了,但这就是一个作品有几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他可能只是在描述人类思考的过程,为什么说了很多话的人会选择静默?也许是他从自己说的话里知道了前后矛盾的地方。从我们的本、根出发,用你的理性去思考,去批判你的原有价值观,去批判你的批判,这很有可能是他想对我们说的。
再回到那四重境界,我想将这作为我的标尺,衡量我所在的位置。最后我很感谢冯先生和这本书,因为他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保持你的理性。
宁波大学 汪晨:
读《巨流河》
DAY 1
“21天共读之旅”开始了,心情激动又期待,好像已经许久未读过纸质书,但时间其实挤挤总是有的,这让我第二次打开齐邦媛的《巨流河》,每次打开,都好似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叙说的执着与温柔。但这本书的重复阅读,让我又有不同的认识。她笔下乱世中的悲欢离合,又有些不像我之前所认识到的所想象的,所以这像另一扇门,打开后通往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DAY 4
我会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我也正在努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希望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些倚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齐邦媛女士还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我想她是希望我们对别人曾经的苦难有所感触,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才可做成大事。
DAY 5
如果今后能为自己的人生写一本书,记录下生命中的一些事情,我真希望这本书能像巨流河一般,缓缓道来,文字安稳又有力量。二十世纪即将过尽之时,“日历的撕翻,年历的更换,触动更敏锐的今昔之感,漫长、苦难、漂泊的百年成为历史。”一代又一代,终将成为过去,但希望中国一代比一代更有勇气。
厦门大学 ying:
读《长安的荔枝》
刚刚看完《长安的荔枝》,读之前,以为是一本介绍如何环环相扣搭建一条运送荔枝的通道,可能会强调配合的重要性,缺一不可的关键性。看完之后,发现,其实远不及此。书里从李善德草率接下任务,抗拒任务,到拼命完成任务,最后对结果不屑一顾。人物很小,但是能量极大。
其中讲述的每一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细细琢磨又好似能从中看到我们的人生。李善德因为一时疏忽,接下了艰难的任务,就像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的某个分岔入口,选择了,便只能向前,而无法回头。沿途是美景还是悬崖峭壁,都得想方设法坚持走下去。也许有人会劝你纵情高歌一曲后直接放弃,但是不曾努力过,拼命过,又怎么能知道此题必定无解呢?所以,李善德不信命,收集各类信息,反复实践,最后终于解开了这道悬在脑袋上的难题。
书里除了任务本身,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是亮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有亲情、友情、爱情,有家人、朋友、敌人,李善德同样有——被同事陷害,被敌人追杀,他是坎坷的;有家人做后盾,有贵人帮指点,他又是幸运的。人生海海,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经过,有人留下,只希望留下的尽是我们所记挂的人。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不忘为何出发,才能走到目的地。走入官场,是为造福百姓,如若行为产生了偏差,需得及时校正,这也是最后李善德的选择。
厦门大学 向灿宇:
读《饥饿的女儿》
这本书曾经囫囵吞枣地阅读过,借由这次共读活动,我决心要逐字逐句再将它细细品味一遍,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每日的阅读心得,将初次阅读这本书时所感受到的震撼心情略表一二,与诸位分享。
这是一本大陆女作家虹影上个世纪写就的自白书,开篇就用平实浅近的文字打动你的阅读感官。无疑女作家的文字是细腻的,但绝不仅仅是“纤细”而已——通过她的笔,眼前好似浮现出一个淡淡的甚至瘦弱的女子,她用坦荡的神气掀开衣袖,向你展示得体衣着下的难以消弭的伤疤,又仿佛拿着一支碳笔,在白墙上画出一条条平直的黑线,然而凑近一看却发现那细线原来都是密密麻麻令人心惊的文字。诚如作者虹影自己所说,写作如同爬梯子,目的不是目标,而是为了看清自己从何而来,看见那些消失在记忆深处的人和景致。
那么这本小说究竟所述为何,为我们记录了怎样的人物和时代形象?
作家费勇在本书推荐里写道,虹影的小说涉及母亲、自己和女儿。每一位女性都曾是谁的女儿,都可能成为谁的母亲,而透过女性宿命的社会角色,她创造了一种汉语写作里崭新的颠覆性的母亲——或者说女性形象。受难与爱,尘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情欲,交织在时代的洪流中,奔涌出女性的史诗。
当然仅仅读到这里,读者也许还是想不到接下来将看到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小说的开篇,第一人称女主人公“我”用低沉的自白夹杂着读者回看时会感同身受的复杂心情,吐露出一个贯穿始终引人遐思的疑问:我18岁那年获知的有关我生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伴随着这陈述,我的记忆回到了儿时的放学路上,那个仿佛如影随形的目光又来了……
在这冷静的、令人不适的陈述氛围中,一个女人平凡而又汹涌,苍白而又热烈的青春回忆,开始了。
集美大学 熊文聪:
读《存在与体悟》
无论是成德还是成圣都不是一个遥远的他者的外在目标,是一种本体的切身存在的主体自我的实现方式。
儒家重视反省(吾日三省吾身)克制的工夫,阳明心学提出“心外无理”必须要防范“心”与“理”的脱节,理——万事万物的原理(道理),要落实到身、心、意、知、物合为一体,绝不可能是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
人性的本质(良知)应时刻富有创造性,人的灵性生命离不开“仁”“义”“理”“良知”,这些都要依赖于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心灵的积极活动,不断与自然、天地万物、宇宙沟通和对话,注重人的本体在实践过程中与社会,人群,历史、文化交流互动。
注重形上世界的积极入世又表现出形下人文关怀,把人性的光辉充分彰显出生命,我们谁也无法逃避现实世界的人生磨砺。
厦门大学 马佳雯:
读《金翼》
出自人类学家之手的小说式写法在细节和情感上都真实动人。
此前我未能理解仪式和相聚在福建许多村落的重要性,读到林先生的文字才感觉得到了梳理: “相聚能使人们更新社会联系,仪式既是对逝者的责任,也是相关的人们对丧亲之家的义务。传统就是这样世代传递,而社会群体的整合也就此得到了更新。”
金翼之家的史记贯穿着清末民初,一直到1937年日军侵华,如何在细描一个动荡的时代下的一个家族的同时把握其规律,林先生曾在叙述中留下过这样议论的笔墨:“人的生活轨迹就如同海潮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没有人能始终平稳顺利地度过一生。生活一直在改变,而且也必须改变,在新的刺激或者环境下,即便是再平衡的生活也会改变。危机来了又过,可能短暂也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但每一次危机都必须被克服并再次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东林的生活就如同潮起潮落,安宁与艰辛继替。”
读完林先生的《金翼》,让我对一个由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福建乡村有了新的认识:传统与现代并非是泾渭分明的两股势力,相反,在更崇尚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眼中,二者更像是用途各异的工具,正如受过西式教育的三哥和小哥在官司和处理手段上帮助过金翼之家一样,三哥和小哥回到乡下也仍然会遵循传统却繁复的婚丧之礼。正如一个社会需要所谓的文人和武人、权威和平民,传统和现代也是构成这个转型期的社会的重要平衡因素,动荡往往由某一元素的失衡而触发,例如五哥的死带来了商会的僵局,而新的平衡的产生又伴随着新的力量的崛起,动荡与平静就像硬币的两面,相生相伴。
来源:浙江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