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究竟是什么?“枫桥经验”与道德治理有怎样的关联?在新时代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枫桥经验”中的“德治”方式如何助推我们的基层治理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MPA学生在郭夏娟教授的带领下,于2023年5月27日来到绍兴诸暨,走进“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进行考察调研。
枫源村是“枫桥经验”发源地,曾经,这里为全国各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今,枫源村在新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村里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站,方便村民就近办理各项业务,而且“最多跑一次”。站内没有吧台,也没有吊牌,只有两张三个面六个角的桌子,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心理上的距离也会更近一些。
村里的治理模式也别具一格:问议办评,合力监督。“三上三下三公开”的民主治村方式,特设的矛盾调解室,都给这个村的科学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枫江村堪称“枫桥经验”的早期实践典范,枫江村的党总支书记陈惠飞有很多的治理经验和心得。老师同学们到达枫江村之后,陈书记亲自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枫江村的治理的法宝在于“党建统领下三治融合,枫江311治理模式”,也就是三件法宝(一张蓝图、一把尺子、一面算盘)、一种模式(公得利,私不亏)、一套规则(带好村干部班子要“硬碰硬”、做好村情治理要“亮见亮”、办好实事要问村民“好不好”)。特别是陈书记讲到“退墙让路——现代‘六尺巷’”和“村民庭院分户档案、把矛盾消灭在萌芽前”的例子;“淤泥治理,无中生有、化废为宝”的例子,同学们都连声赞叹。随后,大家参观了“六尺巷”、“湖山直播基地”,对治理成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枫桥经验”陈列馆位于诸暨市枫桥镇,2018年为配合“枫桥经验”55周年纪念大会而择地新建并全新布展。在工作人员的带领和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 “枫桥经验”的诞生(1963)、“枫桥经验”的演进(1963-2003年)、“枫桥经验”的发展(2003-2018年)、“枫桥经验”的升华、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浙江的探索实践五大篇章,串联起 “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
经过前面三站的实地考察,调研的最后一站,老师和同学们来到枫桥学院。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执行院长、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丁光飞,从理论上再次提纲挈领,并辅以案例,全面系统地介绍枫桥经验历史传承与发展。丁院长从“枫桥经验”的诞生、发展历程,“枫桥经验”的精神本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三个角度进行诠释,并且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五大启示,深刻解释了为什么要学习“枫桥经验”:因为这是利民利国的“经验”;“枫桥经验”是怎么做的,其根本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枫桥经验”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最后,同学们就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枫桥经验”的理解、以及对“枫桥经验”的扩展思考,纷纷提出问题,丁院长一一给与了解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郭夏娟教授最后总结的,我们把MPA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真实现场,考察道德调控如何弥补基层治理“短板”,从真实案例中理解道德治理在当今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考察前搜集枫桥经验的文献资料,到实地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深入考察枫桥经验发源背景与践行“枫桥经验”的典型案例村,通过枫桥研究院院长全面系统的枫桥经验介绍与研讨,同学们对“枫桥经验”从陌生到了解,进而在研讨中变得熟悉,不仅收获了更丰富的行政伦理知识,也深切体验到道德途径在基层治理中独特的调控作用。
来源:浙大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