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人物
邹霖 青蓝图产品营销咨询创始人
浙江大学信电学院校友,辅修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青蓝图产品营销咨询创始人。AI硬件出海操盘手。服务客户 PLAUD,airseekers;原 IBM 咨询顾问,大疆产品经理,《硬战》一书作者。
01 AI硬件,火爆的新战场
今年以来,AI硬件如火如荼。许多创业者借着AI的东风,下场做硬件。
这一次的硬件创业浪潮,是真正蔓延到了互联网圈和AI圈。
最近一个互联网的老炮找到我,要再创业。他在上一轮互联网O2O大战中身居高位,功成身退。
他说: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我考察了很久,决定再创业。
我问他打算做什么?
他说:这次要做AI硬件!
为什么是AI硬件呢?因为做AI大模型没机会啊,常见的AI应用又容易陷入同质化。
而AI和硬件的结合,既有一定门槛,也有高天花板。
我从事硬件行业有十余年,颇有点风水轮流转的感觉。
要知道早些年,互联网优秀的人才是不愿意做硬件的。硬件利润低,又苦又累,没有什么想象力。
然而,现在时代变了。
Meta Ray-Ban 智能眼镜的百万出货,PLAUD录音笔不仅硬件赚钱,服务费还赚钱。
这样的商业模式,太性感了啊。
创业公司如果抓住一个细分机会,借着时代红利能迅速而出。
这样的机会,太诱人了啊!
就当大家兴致勃勃,畅想未来的时候。
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朴素又直接的问题是:
我要做什么硬件,我的用户是谁?
于是创业者,想起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是啊。未来太渴望,但前路太迷茫,不调研不行啊。
02 屠龙勇士拿错刀
我了解到的一家公司,最近遇到了麻烦。老板雄心勃勃想在AI相机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于是他安排手下一位大厂出身的产品经理,系统地研究了这个品类的线上VoC(Voice of Customer,用户原声)。
不仅看到了直接竞品调研、间接竞品调研,还有使用场景、用户画像、消费者旅程一连串内容。
看完后,我对那位产品经理的细致工作竖大拇指。
有了这么细致的前期调研,那他们的产品应该很有竞争力吧?
并没有,反而是一言难尽。
他们想做一款AI运动相机。
搭载最新的安霸芯片,他们能在性能上压GoPro一头。
而且还能把用户在大疆、insta360产品提及的差评都改善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AI算法,可以帮助一键提取高光时刻,还有模板自动成片……
我说,这个赛道不是创业者的机会啊,你要做的是商业机会调研,而不是产品体验调研。
你应该拿望远镜,去远方找机会,去找那些远离大厂的,好摘的果子,丰盛的果实。
而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拿着放大镜找他的不足。
你说的这些“差异点”,别人下一代立马就追上了,一脚把你踩进泥土里。
我的这些观点,没能说服他,反而激发起他的辩论欲望。
他拿出一沓用户调研报告。
“这些是用户真实的反馈。他们对我们的产品非常期待!”
可这是一个商业赛道的预判问题啊,不是产品经理的用户研究。
调研是个武器库。不能用错方法啊。
简单的用户问题不要复杂化,杀鸡不能用牛刀;
复杂的商业问题,也不能简单化。屠龙至少要高射炮啊。
我没能劝阻一腔热情的创业者,他们在kickstarter上线了新产品,只筹款不到5万美金。
后来创始人扛不住资金投入,把项目取消,团队解散了!
03 精益创业的五条经验
从大厂出来之后,我自己也做过硬件创过业,也为AI硬件企业PLAUD、Airseekers、BleeqUp提供产品调研、海外推广服务。
今年以来,有意识做出海调研的企业多起来了,我总结了五条经验,分享给大家:
1. 机会预判,要用望远镜去找机会,不能只听用户声音。
很多时候用户只能告诉你他的想法,他不会,也没有能力告诉你这个方向能不能做。欧美用户普遍喜欢夸,喜欢表达。他们口中的“amazing”、“great”,是很平常的表达。他如果真喜欢,让他留订金。
2. 选对用户再访谈。
很多人沿用快消的用户调研方法。选定人群标签,找到目标用户做访谈,做调研。这样的做法是有风险的。创新产品,早期很难精准界定用户。你找的用户,只是你觉得合适的用户。你觉得你的“觉得”,有多准呢?
3. 用创新吸引用户,而不是拍脑袋定义用户。
用你的创新概念去吸引感兴趣的目标用户,而不是你主动按照标签去找用户。越是创新产品,越需要敬畏小心。不要在脑子里对目标人群陷入过度自嗨——精心描绘用户画像,连用户家里几只狗几个娃都想好了。
4. AI硬件,功能之上,营造感受。
不要老是用理性大脑去想功能,理性到底的用户,会买创新AI硬件吗?他们只会等到你第三代才买。第一批先锋用户,愿意相信,愿意支持,是因为你的产品 promising,值得一买!这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念,来自产品的设计、体验和交互。
5. 想10个点子,然后毙掉9个。
好想法很稀缺,不要想到一个点子就捍卫它。尤其是想法提出者,最容易护犊子。放一放,再找找,如果见过百花,听过流水,做好了多轮验证,还是中意,那就选它吧!
来源:浙大校友创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