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竺可桢导读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1936年4月,声望卓著的科学家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一做就是13年。期间日军侵华,竺可桢率浙大师生西迁办学,史称文军长征。
西迁途中,确立了“求是”为浙大校训,又将“大不自多”定为校歌。可以说,文军长征是浙江大学西天取经之旅,是浙江大学的成人礼,自此浙江大学成了一所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面貌的现代化大学。
在浙江大学的历史上,竺可桢校长是一座丰碑,是浙江大学的精神领袖。在竺可桢校长诞辰133周年之际,我们将分享竺可桢校长一系列的文章和讲话,与校友一起追忆竺校长的伟大情怀,学习求是精神,思考竺校“两问”。
竺可桢在就任浙江大学校长后补行宣誓典礼上的答词
1936年5月18日
监督员,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这次中央派兄弟到杭州来主持浙大,当此国难严重的时期,兄弟觉得责任非常重大。以个人能力的薄弱,深恐有负中央的付托。承监誓员蒋先生和诸位来宾的指教,非常感激!兄弟当尽力照监誓员蒋先生和方先生、黄先生、赵先生所指示的方向去做,兄弟并可以将将来办学方针大略讲一讲,以求诸位的指正。
生聚教训立国之本:
在历史上,我们晓得越王勾践如何应付当时的国难。他应付国难的方法,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目前国难的严重,甚于越王勾践时代,而大学对于教训,是直接的有关系;对于生聚,是间接的有关系。所以生聚、教训,虽是老生常谈,却是立国之本。
德育知育并重: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对于德育和知育并重。所以古之学宫统称明伦堂,因为古代之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从科举兴以后,士子乃注意到记诵和辞章之学。但这种趋势,是为古代有识士子所诟病的。就是古代的私立大学,所谓书院,亦以熏陶人的品格为首要,师生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只要看《朱子全书》,《王阳明语录》,就可以晓得宋明两代的大师,谆谆勉人以做人之道。至于研究天然现象,只占教育中极小一部分。
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健全:
现在我们通行教育制度,是取法于欧美,欧美的学校与教堂并存,礼拜堂的牧师,专司人们的品行人格的陶养,而学校虽于知育和体育的训练稍加偏重,然于陶养品性人格方面,亦并不偏废。每个著名大学里,统有道德学问并茂的教授,可以潜移默化学生的品格。我们把欧美的学校制度,移到中国来,但取其糟粕,而遗其精神,组织上不甚健全,“教训”两个字只行到“教”一部分,而“训”这一部分,几乎完全放弃了。在大学里“教”的方面,亦有问题。【藕舫注:教者为术,训者为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核心是传道。竺可桢校长非常注重训的部分,他大量的教育理念,都体现在对学生演讲和训话中。】
机械的学分制:
三年前,国际联盟派了几位专家到中国来视察,当中有德国前任教育总长裴葛(Becki),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Langevin,和英国农村经济教授陶乃(Tawney),他们在中国考察的结果,出了一本报告,指谪中国教育的缺点颇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教育制度过于模仿美国。在大学里行学分制,教员与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学生只要能读满一百二十个学分,就算毕业,这种制度实在过于机械。这类批评,是很有理由的。【藕舫注:机械的学分制,对于今天的浙江大学,依然值得检讨和反思。能进入浙江大学,已经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是要思考为什么学习,学习为了什么,也就是竺可桢校长说的“到浙大来做什么,毕业后做个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大学生太卷了,缺乏对学习终极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导师的重要:
英国大学,如同剑桥、牛津,均用导师制,师生之间,接触极多。就是德法大学,虽是大学生极为自由,寻常连考试也极少。但是在实验室里,每个教师所收的学生,为数很少,学生很有机会能与教师接近。就在美国,最近七八年来,在几个有名大学里,如耶鲁、哈佛,也慢慢通行导师制了。从哈佛大学历年校长报告,我们可以晓得该校行了导师制后,学生成绩比前优越。至于训育方面,行导师制更易见效。目前我国大学里有一种极坏的现象,就是教师在校上课,退了讲堂以后,就与学生分手不见面,这种教而不训的制度,急应改良。【藕舫注: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竺可桢校长决定,浙大一年级新生前往西天目山中的禅源寺上课,并推行酝酿已久的导师制。导师的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还要是人生导师。这也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中,首次出现导师制。】
教训和一:
浙大的学风,向来是称优良的。有几部分研究空气已甚浓厚,教授除了授课以外,还给学生补习、讨论和共同实验。这种肯牺牲肯吃苦的风气,应该要能使之普遍及于全校,庶几可以使教训合一。要晓得最好的训导是以身作则,这个理论,无论古代的庠序、书院,今日新式的大学,统可应用的。【藕舫注:竺可桢校长尤其重视校风建设,浙江大学与求是学院的历史渊源,竺可桢校长对浙江同乡王阳明先生的推崇,竺可桢校长哈佛大学的校友身份与哈佛Veritas的校训,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求是”是必然的结果。】
大学是养成领袖人材的地方:
其次,关于生聚方面,我们眼前最矛盾的现象,就是黄二明先生所讲的,一方面国家需要大批人材来做建设的事业,而同时大学学生毕了业后,就失业。因此就有许多学生,重视他们毕业后的职业,而对于学业,反以为无足轻重。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学校不是一个工厂,以推销他的货品为目的。工厂因为要推广它的货物销路,所以不得不假手于广告鼓吹等等,大学则不然,大学是养成一国领袖人才的地方。从前美国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罗威尔曾经说过,大学目的,不在乎使大学生能赚得面包,而在乎使他吃起面包来滋味能够特别好,这话很有理由。【藕舫注:“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培养领袖人才,成为竺可桢教育理念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大家有饭吃的生产教育:
但在我们民穷财尽的中国,解决民生问题尤为首要。我国大学的目的,应该怎样呢?应该不单是学生能赚到他一个人的面包,而使许多人能赚到他们的面包。换言之,就是使大家有饭吃。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饭大家吃”,诸位请注意,“有饭大家吃”和“大家有饭吃”是截然不同的。有饭大家吃,是一人赚到饭以后大家来分吃;大家有饭吃,是使人人有机会可以赚到饭吃。有饭大家吃,是分赃制度;大家有饭吃,是生产教育。
生产教育的效能:
就是监誓员蒋梦麟显示所讲的“巧”字所喻。本来,只能长一石谷的田地,我们可以不加工本而使之生产两石,本来只能结苦而瘦的果子的果树,能使结甜而肥的果子。这就是生产教育。又如本来我们每年要向英美日本诸国化数千万元进口的煤油,我们能利用地质学矿物学方法来开采,或是用有机化学生物学的知识从植物来提炼。本来西北数百万匹马力的电。这统要靠生产教育。要达到生产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有学农业的人,工程的人,而且要用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不但要理化等知识,而且也要数学、气象学、天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种种知识。所以大学要办实科,而文理科也不能偏废。要达到技术的精良,要做到蒋先生所说“巧”之一字,比的大学的人材和设备两方统充实。
各方通力合作: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失业,尚有第二个重大原因,即由于大学之闭门造车,所授课目,不适实用,不能供应社会的需要。结果便有人找不到事,而有事找不到人的现象。今后大学应该和中央各部院、省政府、市政府通力合作,以免闭门造车之弊。而同时也可达到生产教育的目的。今天承诸位冒雨参加,并承诸位勉励,非常感谢。以后当竭尽棉力,以期不负中央政府、浙省父老及诸君之厚望。
【注:通读此文,你会发现,竺可桢校长在未来的13年中,忠实地践行了他的教育理念,实现了他对中央政府和浙省父老的承诺。从此,竺可桢像一束光,照亮了浙江大学!】
编者注:
本文刊于《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250期(1936年5月23日)“校闻·竺校长补行宣誓典礼纪”中,原标题为“誓词全文”,现篇名为编者所加。此誓词亦见于作者当日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