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新闻聚焦

您的位置:新闻聚焦 - 专题报道

浙大百岁校友蒋世承:西迁岁月历历在目,67岁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4-4-11

蒋世承,19252月出生于上海,19495月从国立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他不仅是浙大西迁办学的亲历者,更是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蒋世承学长虽已是百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当向我们提及他手中的那张老照片时,学长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似乎被那段遥远的记忆所触动。

 

追忆峥嵘岁月

 

见证了我们浙大人的坚韧与智慧

 

那是一张蒋世承与王葆仁、杨士林、朱帼英、陈耀祖等昔日师生同窗留下的珍贵合影,拍摄于80年代。作为浙大西迁办学的亲历者,至今,蒋世承仍常常回忆起求是园中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前排左二王葆仁、左三杨士林

 

后排左三蒋世承

 

“那时候的浙大本部,在遵义市,理学院在湄潭,所有一年级的同学,都到永兴场集中上学。”蒋世承从重庆南岸的海棠溪搭车,去贵州省遵义市国立浙江大学校本部报到。据蒋世承回忆,他所在的永兴场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黄泥碎石街,“晴天还好,雨天只好两脚泥了。女同学则不然,几乎人人套着木屐,走在路上啪嗒啪嗒的响,好不风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浙大人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大家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努力保持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回忆起当年这样的生活时,蒋世承却觉得并不苦:“同学们都能适应,大家学习的劲头还是蛮足的,它见证了我们浙大人的坚韧与智慧。”

 

亦师亦友,一路芳华

 

1946年浙大校址回迁杭州后,蒋世承才来到杭州大学路国立浙江大学校本部报到,进入了化学系二年级学习。

 

 令蒋世承记忆犹新的是二年级的有机化学课,这门课由王葆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主讲,第一助教是杨士林先生(原浙江大学校长、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创始人)。

 

“有一次王葆仁老师正讲着课,一阵风把教室的板门摇得咿哑直响,他便双手端起身前放着讲稿的小讲桌,移去堵门。一堂课讲下来,没看讲稿一眼。”这样的讲课水平,至今让蒋世承啧啧称赞。

 

再说到物理系的王淦昌教授,蒋世承说:“每当同学们反饥饿、反内战罢课游行时,他总是能够按课程表按时进教室,在空荡荡的教室一人坐着看书,坐满2个小时,准时离开。同学们窃窃私语都佩服他的治学态度和渊博学识,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仰不已。”时过境迁,那段特殊时期的师友情谊让蒋世承深深怀念。

 

1949年新中国成立,蒋世承也拿到毕业证书,那时的浙大还叫“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为马寅初。七十余年前的浙大毕业证,全部摊开比现在的要大很多,字也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写法。

 

少年休唱恋家山

 

67岁再出发

 

16岁那年,蒋世承背井离乡到四川求学,临行前他的老师送给他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少年休唱恋家山。”蒋世承说,这句话如同明灯,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19923月,67岁的蒋世承结束了4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退休后,他带上相机,选择再次出发,独自一人去了西藏、新疆、云南、青海……他将自己走过的地方都仔细地画下来,标注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等信息。这些手绘地图不仅轮廓清晰、标注详尽,更是他对于这片土地深情厚谊的体现。

 

蒋世承花了近20年时间,2011年选出其中92幅作品,出版了摄影文集《边陲遗梦》。在多年积攒的摄影作品中,蒋世承最喜欢一幅是在阳朔兴坪镇拍下的人物照《豆蔻年华》,他曾为这一作品配文:“少不更事,风吹杨花空中舞。而今年已及笄,神定气凝,静听江头万里潮”。相片中,一位壮族姑娘笑靥如花。据蒋世承回忆,他在广西与照片中的女孩偶遇,在简单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了女孩的梦想,是报考大专院校。但是对于当时偏远地区的女孩来说,这样的梦想或许并不容易实现,蒋世承当即决定资助女孩求学直至毕业。不过遗憾的是,他们后来失去了联系,但他相信,无论姑娘现在身在何方,她一定在努力生活,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这份信念和祝福,不仅是对女孩的,更是对那份美好回忆的珍视与呵护。

 


豆蔻年华(壮族)

 

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

 

阳朔县 兴坪镇(2003.10

 

画外音:少不更事,风吹杨花空中舞。

 

而今年已及笄,神定气凝,静听江头万里潮。

 

谈及对浙大学子的寄语时,蒋世承展示了他摄于云南省泸沽湖畔的一幅作品,名叫《夜读》。照片中,在闪光灯的补光下能看见一间简陋的房间里,没有桌子、电灯和窗户,仅有半间地面铺了地板。然而,孩子们却趴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借着微弱的小油灯勤奋学习,这份坚韧和毅力令人钦佩。在现今优越的学习环境下,蒋世承希望借此作品寄语浙大学子:“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以踏实的态度去践行每一个学习和科研的任务。科研和创新不仅需要你们的智慧和才华,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请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脚踏实地地干!”

 

读(摩梭人)

 

地点: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泸沽湖畔里格半岛居民家

 

1994.10.20

 

画外音:正房有门无窗只有半间地面铺上了地板。没有电灯,漆黑夜。老外婆守着神龛, 推着念珠,为全家祈福。晚饭后,孩子们趴在地板上,就着一盏小油灯,做作业,苦读、勤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从化学世界到摄影艺术,浙大校友蒋世承将理科思维与人文之美完美融合,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不凡之路”。正是这份跨界的热情,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告诉我们,也许梦想并非仅在于最终实现的那一刻,而真正闪耀的,是你向着它迈进、坚定向前的每一步。

 

来源: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