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凭借其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厚科研积淀与创新实践成果,成功入选2025年度“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筹资项目资助计划”。本次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有效申报项目37个,经初审、复审两轮筛选,最终确定入选资助名单。
“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筹资项目资助计划”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华北电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捐赠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的形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开展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探索引导各相关方参与及校友捐赠的新模式。浙江大学申报的“紫金港校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在众多项目中获得支持,这将支持浙大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持续探索,也为全国高校智慧化生态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项目简介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组建专业学院跨学科师生团队,系统开展校区维管植物、大型真菌及鸟类数据库更新工作,同步编撰生物多样性调查指南与导览手册,构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园,创新开发校园植物捐赠认养系统,以更好实现校园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教育目标,促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提供样板,提升大学校园和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项目背景
大学校园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域。据统计,全国71所高校校园内共记录植物3179种,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生态保育与科普教育提供了独特载体。然而,当前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普遍面临类群调查单一、数据分散、公众参与不足、资金可持续性弱等挑战。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尽管已记录维管植物977种、大型真菌185种、鸟类255种,但植物数据近五年未更新,西区物种本底空缺,且不同生物类群数据缺乏整合关联。此外,保护活动以校内师生为主,校友与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缺失,难以发挥校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示范平台的作用。
作为国内生态学与植物保护领域的顶尖学府,浙江大学依托A+学科优势,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如生态学、公共管理、教育学等),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等学生社团更是聚集了一大批兴趣浓厚、专业性强的师生团体。
浙江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社团活动高度专业化、系统化,并形成了丰硕的多元化成果。例如,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牵头建设NSII中国大学植物网,“浙大校园植物”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开发校园植物铭牌系统,编写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植物原色图谱》《浙江大学校园大型真菌图谱》等书籍,均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与公众科学经验。
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发起“紫金港校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旨在整合学科资源与学生社团力量,通过全面更新植物、大型真菌、鸟类数据库,建设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园,开发校友认养系统,编写科普导览手册等举措,构建“科研-保护-教育-筹资”一体化的校园生态治理模式。
项目价值意义
本项目以高校校园为实践场域,通过整合学科优势与社会资源,建立维护珍稀植物迁地保护园,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直接为保护珍稀物种、维护校园生态平衡做出贡献,具有显著价值意义。
(1)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学习平台,助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培养科研、实践及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科普教育:项目将完成编写的导览手册和物种名录,既能作为校内教学资源,又能为科普活动提供专业资料,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3)生态优化:全面调查监测校园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校园生态,及时发现珍稀物种和生态问题,改善生物生存空间。
(4)示范引领:形成具有推广价值且可复制的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为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项目长期目标
(1)完成校园物种观测和导赏相关书籍的出版和推广,为全国高校师生和公众提供有效工具,降低技术门槛,提高规范性、系统性、互动性,提升校园生态保护和公众科学的水平。
(2)持续建设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园,打造浙大又一地标性打卡地。依托浙江大学生科院发起的NSII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浙大生科院与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联合发起的北半球濒危树种保护科学联盟,协同保护,辐射影响。
(3)持续实施校园植物捐赠认养项目和系统,打造品牌性项目。
专家团队
赵云鹏教授(项目执行负责人)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孑遗濒危(药用)植物的进化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5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成果奖5项。现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裸子植物专家、NSII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负责人,以及Plant Diversit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等期刊编委。同时,建立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大力推动以大学生社团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公众科学。
项目亮点
(1)多学科协同,专业引领。依托生态学、植物保护等A+学科,整合跨学科教师团队与学生社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实践,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保护体系。
(2)珍稀植物认养,共建绿色校园。项目特别推出珍稀植物认养计划,可认养校园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如浙江楠、南方红豆杉等,获得专属认养证书及定期植物生长报告,亲身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3)公众捐赠,助力生态未来。开发校园植物捐赠认养系统,支持师生、校友及公众通过捐赠认养植物,为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每一笔捐赠都将用于珍稀植物保护、生态教育及校园绿化建设。
(4)辐射全国,引领示范。通过构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园、编写导览手册等,形成可复制的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展望未来
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为全国高校提供借鉴,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片美丽的校园,让绿色的生命在浙江大学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加入我们
即日起,欢迎大家通过邮箱22407001@zju.edu.cn了解项目详情及志愿者招募事项,参与后续的志愿活动。您的每一份支持都将为建设更美的浙江大学贡献力量,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生机勃勃!
来源: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