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得到
研究草莓保鲜供应链的博士生
竟能和乐团成员们一道
用高超精湛的技艺
带领听众们走入奇妙的音乐世界?
你能想象得到
零基础的同学
在经历一学期的课程训练后
能够熟练掌握一项乐器
或是一项其他的艺术技能?
因为在浙大
这些一切都变得可能
深情感受美育教育的无限可能
在2024大学之声第十六届浙江大学新年音乐会上,几位学霸琴手的演奏博得了阵阵好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食品科学专业硕博连读生马全。
曾获浙江大学最高层次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入选2022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目前正从事草莓保鲜供应链的相关研究……这一系列亮眼的“标签”,与台上那个专注、投入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小提琴手马全
“刚来浙大的时候没想到有专门给零基础同学开设的小提琴课,而且是由专业老师以美育而不是简单练习的方式来开展。而作为文琴乐团的一份子,尽管面对博士高年级巨大的科研工作压力,我还是很愿意提前安排好实验,空出一个周五下午的时间参与排练,在有演出和比赛任务的时候尽自己一份力。”
新年音乐会现场
马全口中的这门课便是浙江大学文琴交响乐团团长周聪开设的《打开艺术之门——小提琴艺术》。零基础的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美育实践,终于在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自信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对浙大的热爱。
“练习演奏的时候,我觉得校歌真的好长,有整整三段,所以特别担心自己在正式演出的时候拉得不好。但真到了演出的那一刻,我却觉得校歌好短,还没有从那种投入与自豪中回过神,就已经结束了。”一位参与校歌演奏的同学在课程感想中这样写道。
“看到零基础的同学们穿上专业的演出服,和我们同台演奏校歌,我深刻地感受到高雅音乐是如何走入师生日常的。从专业角度看,他们的演奏水平足够令人刮目相看!”马全感慨道。
“看到这些年轻的身影,让我觉得‘非音乐专业’从来不是影响成员们演奏水平的消极因素——或者说,在浙大包容开放的教育氛围下,我们的学生又有什么是做不专业的呢?”周聪说。
悉心灌溉美育沃土
美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在美育教育日趋重要的今天,浙江大学持续推动美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美育模式——
美育空间不断拓展。亚运会前夕落成的临湖广场,成为校园文化新地标;焕然一新的紫金港校区西三艺术教学楼为近40门课程提供教学空间,为校内多个艺术社团提供了训练场地,极大缓解了艺术教育场地紧张难题。自2023年7月开放以来,公共琴房使用人次超1.5万,持续发挥了空间育人的重要功能……
“我们希望能通过各项举措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陶冶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相关负责人说。
美育课程不断丰富。美育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浙大特色的“一二三四课堂融通”美育课程体系日趋完善。自2020级起,本科培养方案中增设美育修读要求,包括第一课堂的课程学习要求和二、三课堂的相关校内外艺术活动要求。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72门美育类课程,涵盖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艺术概论、文学等领域,2022-2023学年美育类课程选课学生达7725人次……
“在美育类通识课《历代绘画中的中华文明》中,我们通过‘参观展览+讲座授课’的方式,能将趣味性与专业性融合一体,使广度与深度互为补充,为同学们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课程主讲老师之一、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教授金晓明说。
美育品牌不断凸显。约70个艺术类的社团,覆盖学生5600人,每年开展各类美育活动700余场,线下辐射超5万人次;党建馆、校史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等场馆,已然成为了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求是魂》《星辰·大地》等原创舞台剧以“舞台上的思政课”为切入点,探索了“德育+美育”新范式……
美育文化不断普及。艺术季、社团文化节、中外音乐节、新年狂欢夜、学生节等特色项目不断创新,高雅艺术、艺术名家陆续走进校园,连续16年面向校友与市民举办“大学之声”音乐会,获得良好社会反响,健康向上、百花齐放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不断形成……
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