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魅力浙大

在浙大,做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发布日期:2023-9-2

“浙大那么大,带你去看看。”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动各院系单位,打造“ZJU校园体验官”融媒体互动活动,邀请大家走进身边原汁原味的浙大成果,走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第一现场”,在会聚交叉中感受学科缤纷,沉浸式体验求是园“宝库”中的生机与活力。本期,随体验官们一同推开厚重典雅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馆大门。

 

 

是字词句段,述古今之变

 

是章目连缀,载悠悠文脉

 

从远古留存下来的典籍

 

如何抵挡时光的洪流?

 

如何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新的光彩?

 

近日

 

ZJU校园体验官”

 

来到了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馆

 

走近古籍医生

 

看他们用巧妙的双手

 

抚去文书、绘画等文物上的累累伤痕

 

使之穿越时光,再次惊艳世人

 

雕版与针线:揭开古籍修复的面纱

 

绕过古籍馆一楼的红墙,校园体验官们抵达了古籍修复实验室。一股墨香总是萦绕在体验官们的鼻尖,循香而去,端正摆放的是一套雕版印刷的工具。

 

本期向导、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应超男为体验官们展示了古籍内页制作的过程:抄录、刻板、刷墨、印拓。按捺不住好奇心的体验官们纷纷系上围裙开始体验印刷过程。

 

“八字结要怎么打?”“线拉紧了吗?”“下一个入针点是哪一个?”在装帧环节,看似简单的穿线难倒了众多体验官们。而作为古典文献学专业必修课版本学课程的作业之一,古书装帧却是每位同学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学习实践,同学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著录版本的能力、版本源流考订的能力以及简单的版本鉴定的能力。

 

在志愿者们一对一的耐心解答下,一本本装帧良好的线装册子终于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它们完整、光滑、散发着清香,正如赓续千年不断,在风雨后历久弥新、分外璀璨的中华文明。

 

从卷轴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到包背装……体验官们细细聆听古籍装帧的演变历史,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古人制书的不易,感悟背后蕴藏的智慧结晶。

 

“雕版印刷与古籍的装帧都需要细心与耐心。”药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骆泽鑫说,“我觉得古籍修复是一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事业,作为浙江大学的新成员,这提醒我们不能仅限于埋头读书或在实验室做实验,也要不断从历史中吸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纤维与淀粉:古籍换新颜

 

质地不同的纸张、功能多样的各类分析仪器……在这里,传统和科技相互碰撞,共同赋予古籍全新的生命力。

 

“纸张纤维分析仪、立式电脑拉力仪、共焦拉曼光谱分析仪等仪器都是用于测定纸张的各项数据。”应超男介绍,只有掌握了纸张的关键数据,修复师们才能精准选择出与古籍破损纸张最为匹配的新纸进行后续的修复。

 

找到或配制出合适的纸张是古籍修复的起点。为了保存专门从世界各地搜寻到的各类纸张,古籍馆特地建造了一座“纸库”,珍藏了混料纸、皮纸、竹纸等180余种手工纸,为古籍修复提供保障。

 

有了合适的纸张,还需调制粘贴用的浆糊。应超男从储物柜中拿出小麦淀粉倒入盆中,再加入适量热水,均匀迅速地进行搅拌,直到产物足够粘稠。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体验官们惊叹不已。调好浆糊后,修复师们就会用镊子将合适大小的新纸填补在古籍的破损处,一点点一丝丝地让古籍“活过来”。

 

在古籍修复工作台前,应超男向体验官们展示了她所修复的古籍书叶:在修复前的照片中所见曾经灰尘斑驳,褶皱明显,虫洞散布的书叶,现在已经平整地躺在工作台上;而另一张用蓝墨书写的破损书叶,因它特殊的书写颜料遇水极易晕染开来,而耗费了她近一个半月时间来谨慎修复。

 

为了更好地推动古籍保护与修复,近些年来,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实验室还与学校众多学科展开交流,为古籍数字化保护、纸张分析等提供了新思路。

 

“我一直以为古籍修复是古色古香的,没想到还需要用到这么多高科技设备,看来‘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格局真的很重要。”哲学学院2022级的硕士研究生郭航宇感叹道。

 

守护与传承:典籍里的浙大穿越时空

 

成书不易,方显护书之贵。一代代浙大人为保护古籍、研究古籍、修复古籍鞠躬尽瘁,他们做出的努力与奉献,也是一段文化薪火相传的历史。

 

193711月,为保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浙大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率领下,一路西迁,最终将库书安全秘密地存放在了贵阳地母洞,并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库书进行科学、认真、细致、持久的除湿防护。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工作期间曾调研浙大,参观浙大“西迁办学历史陈列展”。看到浙大师生协助护送文澜阁《四库全书》至贵州地母洞的图片前,他停下来给大家说,他曾在报纸上读到过详细的事迹,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浙大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参观浙大学者学术成果的“浙大文库”时,他介绍了词学大师夏承焘的籍贯,还讲了著名敦煌学研究学者姜亮夫的成就;步出文库时,他又对身边的同志说,百年浙大“桃李芬芳”,强调“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薪尽火传,辉光日新。

 

几十年来,浙江大学始终是知识传承创新的殿堂和涵养精神文化的家园,也是推动古籍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3年学校正式成立古籍研究所,姜亮夫、徐规、沈文倬等一批名师大家在这里上下而求索,传承中华文脉。一大批极具辨识度的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如温润春雨洗去了遮蔽在古籍上的尘埃,似和煦暖阳让古籍中原本冰冷的文字得以重新绽放出中华文明的光彩。

 

2021年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馆正式开馆,十八万余册古籍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转移至紫金港校区,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在紫金港校区接力进行。

 

截至目前,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上起宋代、下迄民国,四库齐备,善本众多,一百七十五部古籍陆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我们要展望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浙大学子体验文保工作,思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2级海洋科学本科生颜颖豪说。

 

摩挲纸张,体验古今相遇

提笔拿镊,修复毫厘破损

镶衬包角,保存千年典册

薪火相传,弦歌文脉不断

未来

期待浙大人书写更多的精彩

 

学科瞭望台

 

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学科于1983年和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列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已成为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整体研究实力在全国同类机构中居领先水平。拥有一支研究方向齐备、整体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在三礼经学研究、楚辞研究、中古语言文献研究、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宋代制度文献研究、朱熹与中国文化史研究、宋学研究、明清文学文献研究、浙江地方文献研究等都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所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近十年来,出版专著11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近10项,获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等。

 

来源: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