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之于大学,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五年来,浙江大学党委立足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使命,服务文化自信自强,打造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思想文化高地,积极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浙大力量。
引领,担当使命
五年来,浙江大学强化思想引领,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心怀“国之大者”,发挥智库功能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决策。
学校大力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特色日益彰显,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
过去五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溯源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研究”等28个项目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教育部重大项目;师生出版研究专著68部,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450余篇,在权威媒体发表理论宣传文章140余篇;学校增设党的建设、干部教育学二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发展。
在去年10月举行的“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系列教材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这部由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担任主编的系列教材,目前已正式出版12本,为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学习贯彻新思想提供了理论滋养,为全面展示浙江“重要窗口”和“两个先行”建设成效提供了传播载体。
2020年3月,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传来——经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成功入列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第一方阵”。过去五年来,浙大不断完善“一中心多平台”的高端智库建设体系,高端智库集群日益壮大。学校服务党和国家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标志性智库成果持续取得突破,切实成为了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智库。
过去五年来,浙江大学高层智囊作用逐步提升。在中央电视台2019年10月24日的《新闻联播》中,大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纯受邀就区块链做专题解读。
与此同时,智库专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及“十四五”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文件的出台、施行,编写的“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丛书”展现了二十余年中国情景下管理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对区域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主动参与公共外交、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形成以高端论坛、年度报告、系列丛书、特色指数等为核心的“求是智库”品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论坛、中国国家制度研究高峰论坛、雄安发展论坛等高端论坛等均产生重大学术及政策影响。
铸魂,擦亮底色
五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扎浙大校园,昂扬奋进的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壮大。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全校上下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迅速制定周密学习贯彻计划和方案,及时将其纳入教育教学、思政理论课、干部教育培训,将学习活动落实到每个党组织、每位党员;邀请专家学者面向校内外解读和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师生理论宣讲团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宣传宣讲活动,确保会议精神覆盖全校师生;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形成了一批具有浙大辨识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理论发声平台“启真新论”推出“礼敬二十大•感悟新思想”系列,通过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系列微课、理论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把握大会的里程碑意义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2019年9月,“放飞梦想—浙江大学青春歌会”在紫金港校区完成录制,全国青年学生代表用最嘹亮的歌声共同唱响优秀校园歌曲,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会上,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浙江大学大型盾构机项目等团队中的青年才俊,受邀与现场学子一道向祖国告白。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热烈庆祝建党百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浙江大学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用,打造“行读党史”大课堂,引导师生边走边看边学边讲。两院院士、校文科资深教授、海归教师及青年学子在行走中读懂党史,在品读中见到行动,打造“有风景的党史大课”。
浙大校园里常年活跃着一批特色鲜明的宣讲队伍: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浙江大学宣讲团、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博士生报告团、党建馆宣讲团、求是文化宣讲队、“马兰精神”宣讲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在多维分众全覆盖的理论宣讲体系基础上,宣讲团持续深入基层开展主题宣讲和互动对话,系统提升师生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
立足过去,面向未来,如何凝聚师生力量,汇聚起建设“双一流”的磅礴力量?浙江大学启动“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汲取奋斗力量,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出发,认清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奋斗的目标愿景、肩负的责任使命、秉持的价值原则。
成均学府,薪火传燃。一级级浙大学子跟随校史大戏《求是魂》,走近竺可桢老校长。学生观众说:“昔人已逝,‘求是信仰’将在吾辈青年身上,赓续使命,脉脉相传!”去年5月21日举办的浙江大学“典学浙大”主题晚会,激励浙大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始终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匠心,培育精品
五年来,浙江大学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明交流互鉴,匠心聚力培育精品成果。
国宝重光,皇皇大观。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场“文化长跑”,已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勉励项目组“继续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浙江大学正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扎实开展对“大系”的进一步阐释、利用、研究,加快把“大系”项目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敦煌学是浙江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以校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为首的新一代学术团队进一步拓展了写本文献学和敦煌残卷缀合研究的新领域。由张涌泉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敦煌残卷缀合研究”,在分裂的残卷断片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让破碎的文句、撕裂的丝路文明得以重新连结在了一起。研究的最终成果《敦煌残卷缀合研究丛书》也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学校长期致力于阐扬中华礼学文化。由王云路教授领衔出版的《中华礼藏》系列丛书是中华礼学文献的集大成者,目前已出版了23册;龚延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填补了科举文献整理的空白,已有宋明两代《登科总录》(共39册)相继问世;浙大学者们与龙泉市档案馆、中华书局一起,历经12年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五辑96册的出版;校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主编的大型教育专题史丛书《民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浙江大学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智慧力量。
中华译学馆组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译著,形成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译丛”等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品牌丛书;外国哲学团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了《梅洛-庞蒂文集(18卷)》《当代德国哲学前沿(20卷)》《海德格尔文集(30卷)》《尼采著作集(14卷)》等经典译丛,为汉语哲学研究奠定了文本基础。
让文物活起来,是和时间的一场赛跑,数字化是浙江大学的方案与实践。
洛阳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同处一室,杭州飞来峰的布袋弥勒近在咫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的第三部分“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中,“取像传真”板块深深吸引了不少观众。这座穿越时空的“石窟”长廊背后,是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多年来的坚守与创新。
近年来,该团队服务国家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大局,在壁画书画和丝绸文物高保真数字化采集与处理、石窟寺数字化调查记录、土遗址与古建筑快速测绘、馆藏文物高保真数字化采集与利用等方面不断深耕探索,在中国文物高保真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聚焦,内涵发展
五年来,浙江大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规模品质稳步提升。
五年来,浙大文科教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能力显著提升,重要科研奖项大幅增加,国际高水平论文发表数大幅增长。据统计,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项成果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0项成果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022年7月,“中国写本文献数字资源库”正式上线,该项目被列为国家古籍数字化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资源库现已上传数据近4万条,图片20余万幅。
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的背后,是人才队伍、学科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日益完善的布局。
预聘—长聘教职制度改革深化,“基础研究长周期考核计划”试点实施,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机制创新,“旋转门”制度建立……学校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引育并举,优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科人才队伍。于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当老一辈浙大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诲人不厌地追寻学术理想时,一批80后85后年轻学者也迅速成长起来。
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范式转型,通过重点培育和精准支持,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整体实力。在一系列计划和专项的支持下,创新交叉团队不断壮大,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起来,一个个面向未来的科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亚洲文明特质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层社会网格治理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面向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普惠供给技术及应用”;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五年来,全校重视文科、发展文科、繁荣文科的思想共识和氛围愈加浓厚。近年来,学校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学院,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成立北京研究院并列入学校直属单位,西区文科组团首先建成启用,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涵育,以文化人
五年来,浙江大学充分挖掘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品味高尚、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愈加浓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号召教师争当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在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上,浙大师生缅怀先生们的学识、风采,感悟他们志存高远、学有专精、求是创新的精神。学校还启动“科学家精神文化传承计划”,实施采集工程,为记录共和国科技发展历程、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宣传优秀科技人物提供珍贵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举办主题展览,彰显杰出科学家典范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风范,引导师生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
学校持续发挥先进人物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导航作用,选树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身边的榜样”,“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三育人”标兵、“五好导学团队”“十佳大学生”“浙大好医护”等评选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和教风学风不断优化。
近年来,和而不同、相互欣赏的学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一流学术品格得到持续涵养。年度十大学术进展、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和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师生学术文化品牌;浙大东方论坛、清源学社等传播知识、阐释思想的平台,让格物致知、执道问学,精心育人、精研学术成为校园风尚。
“走,去运动!”在浙大,龙舟、迷你高尔夫、户外素拓等多样选择让同学们“盼着上课”;课后,“三好杯”、国际校园马拉松、民族传统运动会、水上运动会不一而足,多元丰富的校级学生体育社团更是让人“挑花了眼”。
除了强身健体,美学熏陶也断不会少。除了各式各样的美育通识课和接连登场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的艺术品牌活动也让师生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比如在基础图书馆门厅邂逅一场音乐演出,再比如去杭州运河大剧院欣赏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都是日常惊喜。
一草一木皆有文化,一砖一瓦皆是故事。五年来,学校紧扣“求是创新”精神内核,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表达体系,让文化校园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自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后,一系列重磅展览相继亮相,博物馆在支撑相关专业开展教学研究的同时,也让广大师生足不出校即可感受文化之美。
图书馆古籍馆,深受同学们钟爱。它不只馆藏海量珍贵善本,更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与修复,在现代技术之下辟出一方古色天地。古籍馆推出的线装装帧、拓片制作、西文装帧等体验活动,一经开放预约就迅速满额。
五年来,浙大师生学习交流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升级,以人为本、开放自由的大学文化有了更扎实的落脚点。段永平教学楼,带来更加现代化、便捷化的体验;学生文化长廊、惟学长廊、艺术长廊支持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表达;“一站式”学生社区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极大便利与欢乐……
陆续搬迁到紫金港西区的各学院,在优化环境的同时,格外注重传承求是文脉、弘扬学科文化。院史陈列厅、历史文化墙、院士校友墙、特色博物馆、师生交流吧等建筑和空间逐步丰盈起来,文化内涵进一步厚植彰显。
过去5年,浙江大学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承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一流事业的工作中建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为高质量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牢固思想基础、正确方向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是历史的回响,亦是未来的召唤。
时光荏苒,初心亦如磐。过去五年来,浙江大学秉承百廿历史的薪火相传,独具特色的浙大精神文化愈加鲜活,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人类文明进程上贡献了浙大智慧。
草木蔓发,春山定可望。面向未来,在高远使命和强大精神文化的引领下,浙江大学也将砥砺奋进,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