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吐丝,白鹤生蛋,鹧鸪冲天……这几个难度系数特别高的动作,没几个人会舞,没想到他一学就会。”
在杭州临平南苑街道西安社区,居民老汪家的祖孙三代,都迷上了当地一项流传千年的民间体育舞蹈——临平滚灯。
因为滚灯,80岁的爷爷汪妙林早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爸爸汪永华今年也成功申报了杭州市级非遗传承人,今年夏天刚考上浙大的孙子汪铭涛,现在也在准备材料申报非遗传承人。
大学新生开学季,老爸汪永华给儿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我请本地工匠编了只大滚灯,等儿子军训回来带去浙大,他是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说不定能在浙大也组一支滚灯队。”
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汪永华,这两年可谓“双喜临门”:“过去舞滚灯是我们农村地方民俗,我们汪家人也都是普通农民出身,现在子女在学业上、个人技能上能有这样的成绩,真的要感谢国家的培养。”
前些年,汪铭涛的姐姐汪铭彦,成功考上了浙大计算机专业。女儿本科毕业后顺利考研,目前正在浙大读硕士。
“一直以来,姐姐都比较文静好学,学习成绩也比弟弟强,没想到,儿子今年也考上了浙大。”汪永华说,“女儿和儿子从小在同一所小学读书,后来上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寄宿制学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我们带孩子一直比较省心。”
汪永华在西安社区组建有一支滚灯队,每年南苑当地举办的钱塘元帅庙会,都请滚灯队参加盛大巡演,社区滚灯队还作为浙江非遗的代表,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滚灯队的精彩表演,和平时日积月累的训练分不开。从汪铭涛五六岁起,汪永华就经常带儿子一起排练滚灯,“大滚灯直径有1.2米是毛竹编的,净重有30斤,舞起来吃到风有40-50斤重,小孩子根本舞不动,但他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基础动作,是看着看着就学会的。”
汪铭涛上高中那会儿,汪永华觉得,等儿子考上大学可能会更少回家,是时候传授给儿子“真正的技能”了。
“蜘蛛吐丝是要用牙齿咬住滚灯,原地旋转进行表演。白鹤生蛋是要像体操运动员一样,通过跑跳腾空,从胯下瞬间跃过滚灯的。”
教儿子滚灯“绝技”时,汪永华简直喜出望外:“这几个寻常人反复练习都学不会的动作,儿子只是回家简单练了几次就会了,而且动作幅度比我还大,完成度更高,更漂亮。”
从五代十国的竹笼石塘,到800多年前南宋临安的竹编大滚灯。看似平平无奇的滚灯,沉淀着钱塘江畔百姓抵御潮水的千秋往事,闪烁着古代弄潮儿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在杭州临平,这只流传近千年的滚灯,如今已发展为老少皆宜的全民健身球,而那些寻常人不敢尝试的高难度滚灯技艺,依然在老汪家这样的民间滚灯爱好者中代代相传。
学滚灯就像学杂技,吃不了苦的人,是舞不动滚灯的。为什么汪家祖孙三代都学滚灯?爷爷汪妙林是这样说的:“我们家是农民出身,是滚灯让我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知识改变命运一样,舞好滚灯一样能改变人生。”
父亲汪永华为儿子精心打造的大滚灯不仅是一份别具意义的入学礼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使命这份使命在浙江大学这片洋溢着学术激情与创新精神的沃土上必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