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同学们眼中不一样的文科学霸
就读于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综合测评位列年级第一
她是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得主
曾拔得科技作品竞赛头筹
入选2022—2023学年度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她深入多学科交叉研究
洞悉听众心理需求
只为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
从志存高远的青马学徒
成长为敢想敢为的多元先锋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
浙江大学第十四届十佳大学生程凌洲
01
专业是她的“青春修炼手册”
程凌洲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始于高中课堂。“思政课启迪我如何认识世界和人生价值,思考风云变幻、人间正道。”因为这份喜爱,高考填报志愿时,程凌洲果断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如今,随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深入,程凌洲更加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和魅力。在她看来,复杂的学习研究就像是游戏晋级,她将那些本应是压力源的经典训练解构为“青春修炼手册”,将艰难的理论研究变得充满趣味,并保持“随时学习”的心态。
研一阶段,程凌洲已发表一级期刊等论文4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选入高水平期刊封面获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这背后是她对几十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用心研读,与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展开比较分析后的成果。
程凌洲热爱在写作中与自己、他人和时代对话。她从观点评论性公众号、各大官媒中汲取灵感,学习行文技巧,每天抽半小时看政治新闻报道,并珍视每一次锻炼文笔、宣传时评的机会,数易其稿、推敲细节。在看到“浙大橘”火了之后,她便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不断深挖对“橘子”的认识,创作相关评论文章发表在浙大启真新论公众号上。
02
在全球各地“讲故事”
从理论学习到敢于发声,从院校讲台走向全国舞台,程凌洲一直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活动。她在南湖红船等地开展理论宣讲,微党课播放量超3.5万人次。在程凌洲看来,理论阐释不能“自说自话”,宣讲面向的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要讲好每一个“为什么能”,说清楚“为什么好”,才能明白“为什么行”。
谈及如何做好一场微宣讲,她表示让思想在听众心中落地生根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讲故事”,“因为故事里有人、有理、有精神,能让观众有‘沉浸感’的体验。”
程凌洲在赴中核秦山核电“凌云”实践基地落成仪式作主题宣讲时,“台下听众年龄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核工业人’。”面对受众殊异情况,程凌洲聚焦我国核工业发展中铸就的“核工业精神”,从几代秦山人强核之路讲起,到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落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国之重任。这样使命驱动的宣讲脉络既不生硬,又达到了感召引领的效果,引发广泛的共鸣,点燃了大家心中强烈的认同和滚烫的激情。
03
文科女孩的不断创新
在宣讲过程中,程凌洲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何能让宣讲“声入人心”?遇到技术难题怎么解决?怎样才能让自己宣讲的内容更科学准确?交叉融合是她破题的“关键”,从跨学科跨领域跨方法汲取灵感。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她学习辅修专业、啃大部头书、翻译外文文献,琢磨陌生的代码,穿梭于比赛现场、实验室、讲座沙龙,不断给自己出题、接受专业人士连环追问……程凌洲敢于跳出舒适圈,并不断完善自我。
正是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反哺了她的宣讲能力。2023年的挑战杯全国大赛中,她牵头的“理响青年”团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最具人气作品奖。
“理响青年”团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语文、神经生物学等多个不同专业的研究小组,通过认知心理学、比较社会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等交叉视野,大胆引入EEG脑电实验,分析话语表达方式对理论阐释效果的影响。“我们会从直觉上认为生动活泼的话语更吸引人,但通过分析脑电波段才能发现那些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找到更易接受、共鸣、记忆的理论话语表达具体形式。”程凌洲回忆说。
通过比较分析,他们将结果数据更积极的表达方式运用在实际理论宣讲中进行检验反馈,从而提升宣讲对象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度和认同度。最终凭借小切口深挖掘、多学科巧融合、正理论新方法的突出优势取得了成功。
在潜学致远、笃行明志的道路上,她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相信在未来,文科姑娘也将继续以梦为马、踔厉奋发!
学霸小秘籍
心态战略
坚信不破不立,敢于挑战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学促干、以行增效,勤奋锻炼、劳逸结合,给思想和身体合理的张弛空间。
理论学习
及时跟进学,是思政理论学习最鲜明的特征。重在“早”字,重大决策、重要部署文件都要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养成读《人民日报》时政报道和重要评论、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读《求是》杂志的习惯,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用“新”提质,以“新”促长。
来源: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