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通也。雅,言正也。博雅乃求是之道,亦浙大办校之初衷。然大道至简,求是一途,没有玄机,亦无捷径,唯读书与思考而已。自2022年9月起,浙江大学团委开设“求是博雅”通识读书栏目,长年向全校接收来稿,不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优秀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飨求是园之读者。
博采其辞,乃择可观。今天带来的书评分享是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的本科生沈若兰同学的《在美中闻见生命的芬芳》。
书评分享
在美中闻见生命的芬芳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沈若兰
《美学散步》作为美学大师宗白华一生最著名的美学论集,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学热”兴起时期。彼时人们从长期压抑之中解放出来,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对美的诉求,不论是人民大众,还是美学研究内部;不论是美学的专业化分类,还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都呈现出明显的审美需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宗白华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书中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着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艺术家的心灵,为之后的美学研究及美育探索提供了宽阔的参考。本文将以书中的核心理论为基础,传递真、善、美的统一的体悟,谈谈个人对美、美育、美学思想的感受。
一、“美”为何物
要谈“美”,就先得明白“美”为何物。宗白华在书中提出颇多创见:美是介于真和善之间的一种活动。这种观点首先突出了美的独立价值,在他看来,所谓的道即现代社会从物质界伸向精神界的某种主义、信仰、宇宙观,而哲学就是将知识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综合科学知识与人生智慧建立人生观的一种活动。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就是“美”。它确乎是以表现人格境界和深层的情感意蕴的心理层次,但是它又与真和善有着天然的联系,“美”从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注,又从它的右邻“哲学”获得深隽的人生智慧和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与“人生启示”的任务。这既突出了美的超越性,又强调了其责任性的一面。
海克尔曾说,观察满布星斗的天空和一滴水中的显微生命,我们就会赞叹不止;研究运动物质中能的奇妙作用,我们就会满怀敬畏之情;崇拜宇宙中无所不包的实体定律的价值,我们就会肃然起敬。明白了“美”为何物,我们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欣赏美、传递美,通过审美意境分析,我们可以反观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构建新的审美心灵和人格精神的宗旨。
二、何以见“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兹华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也需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只有把整个情绪和思想进行改造,移动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中,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最终成为艺术——这个过程就叫做“移情”。因此,专在心内搜寻是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应当去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否则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游思。
审美活动揭示了人类与世界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让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美”从来不是局限的,可以从音乐、绘画、文学中感受美,也可以从名山大川、风霜雨雪、鸟兽虫鱼中感知美,更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中浸润美,无论国情、乡情、亲情、友情或爱情,皆有美可循,有爱可依。凭借这样的审美体验,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成长,还可以在这种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的道德评价,深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让真、善、美的统一真正渗透到我们的人生中,最终绵延一生,真正做到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在美中从容地散步,闻见生命的芬芳。”
三、结语
品读《美学散步》,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生命气息,是生命的节奏以及对人生的关怀,它闪烁着中国美学特有的生命灵光,表现出一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书中出现的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宇宙、人生、艺术、美、心灵等等,这些词语既解释了中国艺术的至境,也显现出揭示者的人生至境,它们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即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其实生命与“美”都是无穷的,只要善于发现美、体悟美、吸取美,我们就能在刹那的现量的生活里获得极量的丰富与充实,就能在美的园林中自由徜徉,一路芬芳。
来源:浙江大学团委